崇尚节俭的道光帝,为什么被后世称为“昏君”

1850年正月十四日,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清宣宗旻宁死了,就是史称的道光帝,关于这个皇帝,有人说他是明君,还有人说他是昏主,说明君的人,主要是依据道光的生活作风,因为他的俭朴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其生活水准不但比一些王公大臣要低,甚至连民间的富户百姓也比不上,一个不讲究个人享受的皇帝总是令人佩服,所以很多人说他是明君。而一些人也说他是昏主,主要是因为在他执政的那一段时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话事人,他把整个国家带入了深深的泥潭中,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百年后才慢慢上岸,每当提到近代中国衰败他作为决策者都是无法回避的人物。

崇尚节俭的道光帝,为什么被后世称为“昏君”

道光皇帝一生过的极为清苦,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皇帝该过的日子,为了倡导节俭,他每天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中午的剩菜晚上还要接着吃,有人可能会问所有的钱不都是皇帝的吗?他怎么会过成这样呢,原来自明朝起,大部分的税收都会收为国库所有,皇帝的内库是从中按比例抽取的一少部分钱,一般的皇帝都会想法花国库的省着自己的。而道光皇帝是个特例,他坚决不花国库的银子,只花内库的那点分红,而且他又没有工资,后宫那些人全靠他那点银子来养,这就有点入不敷出了,这样的道光很像另一个人,对了,就是前朝的清官海瑞,他俩是同样风格,道光虽然日子过的很苦,但克勤克俭的帽子一旦戴上了,却怎么也不肯拿下来,海青天海瑞买不起菜,可以自己开荒种地养活一大家子人,可是道光不行,就算皇家有空地,他也没那功夫—据说他极为勤政,一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

崇尚节俭的道光帝,为什么被后世称为“昏君”

为了解决钱袋子的问题,道光想出一个好办法,老子没钱,但是有贡品啊,于是他开始给大臣送贡品,当然这些都是要钱的—皇帝家也没有余粮啊!他不好意思开口,就让皇后帮他去要,一个皇帝既然敲大臣的竹杠,真够丢人的啦!大臣们被强行买单以后,当然不会自己吃哑巴亏,就一点点分摊到下级官吏,一层层地都落到底层百姓的头上,所以整个朝廷,从上倒下,没有不贪污的官员,大小官员利用各种权力捞钱,老百姓怨声载道,所有人都会骂道光昏庸无能,以至于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竟然有老百姓给英军端茶倒水,可见民怨沸腾到了何等地步。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皇帝节俭难道不是好事吗?道光为什么还得到这样的结局,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这里,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你有没有尽到富国强民的责任,没有哪个底层百姓会关注你的龙袍上有几块补丁或者一顿饭有几块肉,老百姓关注的总是眼前的基本生活,你有没有做到吏治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顿顿山珍海味,老百姓也不会说什么,但是你不能只注重体现个人名节而忽略了皇帝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你让国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就是穿着破布上朝又能怎么样呢?说好听点,叫作秀,说不好听的,就是沽名钓誉!

崇尚节俭的道光帝,为什么被后世称为“昏君”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海瑞和戚继光,海瑞是难得的清官,大明王朝清廉官制的捍卫者,戚继光是贪官,不停地贪污,如果说哪个人对百姓的好处更大,那毫不犹豫都会选戚继光,与前者相比,海瑞除了能充当一个道德楷模让人瞻仰,对民生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戚继光直接保证了东南半壁的海上安全,戚继光若像海瑞那么死板,教条主义,那他还能做稳抗倭的事业吗(戚继光贪污的钱都用来结好张居正了,后者能保证他的建军计划顺利完成),他为事业、为百姓而背负了贪官骂名,百姓心里同样敬仰,如果为上位者只注重个人名节影响,而忘记了对百姓应有的担当,这样的人就只能用《围城》里的一句话来评价,“你是个好人,可是全无用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