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節儉的道光帝,為什麼被後世稱為“昏君”

1850年正月十四日,北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兒,清宣宗旻寧死了,就是史稱的道光帝,關於這個皇帝,有人說他是明君,還有人說他是昏主,說明君的人,主要是依據道光的生活作風,因為他的儉樸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其生活水準不但比一些王公大臣要低,甚至連民間的富戶百姓也比不上,一個不講究個人享受的皇帝總是令人佩服,所以很多人說他是明君。而一些人也說他是昏主,主要是因為在他執政的那一段時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分水嶺”,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話事人,他把整個國家帶入了深深的泥潭中,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百年後才慢慢上岸,每當提到近代中國衰敗他作為決策者都是無法迴避的人物。

崇尚節儉的道光帝,為什麼被後世稱為“昏君”

道光皇帝一生過的極為清苦,很難想象這是一個皇帝該過的日子,為了倡導節儉,他每天穿著打滿補丁的衣服,中午的剩菜晚上還要接著吃,有人可能會問所有的錢不都是皇帝的嗎?他怎麼會過成這樣呢,原來自明朝起,大部分的稅收都會收為國庫所有,皇帝的內庫是從中按比例抽取的一少部分錢,一般的皇帝都會想法花國庫的省著自己的。而道光皇帝是個特例,他堅決不花國庫的銀子,只花內庫的那點分紅,而且他又沒有工資,後宮那些人全靠他那點銀子來養,這就有點入不敷出了,這樣的道光很像另一個人,對了,就是前朝的清官海瑞,他倆是同樣風格,道光雖然日子過的很苦,但克勤克儉的帽子一旦戴上了,卻怎麼也不肯拿下來,海青天海瑞買不起菜,可以自己開荒種地養活一大家子人,可是道光不行,就算皇家有空地,他也沒那功夫—據說他極為勤政,一天工作時間長達15個小時。

崇尚節儉的道光帝,為什麼被後世稱為“昏君”

為了解決錢袋子的問題,道光想出一個好辦法,老子沒錢,但是有貢品啊,於是他開始給大臣送貢品,當然這些都是要錢的—皇帝家也沒有餘糧啊!他不好意思開口,就讓皇后幫他去要,一個皇帝既然敲大臣的竹槓,真夠丟人的啦!大臣們被強行買單以後,當然不會自己吃啞巴虧,就一點點分攤到下級官吏,一層層地都落到底層百姓的頭上,所以整個朝廷,從上倒下,沒有不貪汙的官員,大小官員利用各種權力撈錢,老百姓怨聲載道,所有人都會罵道光昏庸無能,以至於鴉片戰爭爆發以後,竟然有老百姓給英軍端茶倒水,可見民怨沸騰到了何等地步。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皇帝節儉難道不是好事嗎?道光為什麼還得到這樣的結局,其實根本原因並不在這裡,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你有沒有盡到富國強民的責任,沒有哪個底層百姓會關注你的龍袍上有幾塊補丁或者一頓飯有幾塊肉,老百姓關注的總是眼前的基本生活,你有沒有做到吏治清明,讓百姓安居樂業。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頓頓山珍海味,老百姓也不會說什麼,但是你不能只注重體現個人名節而忽略了皇帝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你讓國家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就是穿著破布上朝又能怎麼樣呢?說好聽點,叫作秀,說不好聽的,就是沽名釣譽!

崇尚節儉的道光帝,為什麼被後世稱為“昏君”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再來比較一下海瑞和戚繼光,海瑞是難得的清官,大明王朝清廉官制的捍衛者,戚繼光是貪官,不停地貪汙,如果說哪個人對百姓的好處更大,那毫不猶豫都會選戚繼光,與前者相比,海瑞除了能充當一個道德楷模讓人瞻仰,對民生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戚繼光直接保證了東南半壁的海上安全,戚繼光若像海瑞那麼死板,教條主義,那他還能做穩抗倭的事業嗎(戚繼光貪汙的錢都用來結好張居正了,後者能保證他的建軍計劃順利完成),他為事業、為百姓而揹負了貪官罵名,百姓心裡同樣敬仰,如果為上位者只注重個人名節影響,而忘記了對百姓應有的擔當,這樣的人就只能用《圍城》裡的一句話來評價,“你是個好人,可是全無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