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在農村的墓地中,我們常常在墓碑上看到“故顯考某公諱某某、故顯妣某門某太君之墓”這樣的字眼。

也有的沒有“故”字,稱為先考先妣或者顯考顯妣。

其實,墓碑上的故、先、顯等用法非常講究,不能隨意亂用,也不要隨意解讀。

下面,道末就從這些字的意思及來歷,說明一下用法上的講究。

1、“考妣的詞意及用法”

“故”也好,“先”也好,“顯”也好,都是加在“考妣”之前的,是對“考妣”的一種修飾。所以,我們先要知道考妣的意思。

考妣,原指父親和母親,不論是否健在。

《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成語有“如喪考妣”,說明考妣願意即為父母,和去世無關。

後來演變為專稱去世的父母。《禮記·曲禮下》稱:“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嬪,婦人有法度者之稱也。”也就是說,父母去世稱考妣,妻子去世稱嬪。

漢朝鄭玄註釋,“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 ”

意思是說,父親撫養教育之女之德成,母親相夫教子其德儀與父親的功業相媲美,這反映了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時期家庭中父母的分工和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對父母的尊敬。

考妣詞意的轉換,應該和古人的諡法制度有關。古代達官貴人去世後常用一個字來評定其一生,稱為諡號,普通的老百姓沒有資格受諡。

但是父母對於子女都是有功德的,出於對父母的感念,父母去世後,普通百姓也想模仿達官貴人們給父母弄一個諡號,於是“考妣”做為對父母的讚揚,就成了普通老百姓對父母的通諡,專指去世的父母了。

2、 “故、先、顯”的意思及來歷

“故”,即故去之意,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諱稱,直接說“亡”或者“死”,顯得不雅和不莊重,所以,才會用“故”字代替。

不過,墓碑都是給去世之人立的,所以這個故字用不用是不要緊的,加上這個字沒有實際意義,所以大部分的墓碑中,直接說先考妣或者顯考妣。而明清以前的老墓碑中,常常會發現這個字,說明古人樹碑更講究莊重,寧願意思重複,也會加上這個字。

“先”,指先人,已經去世的人,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也表示父母已去世。

《簡明古漢語詞典》對“先”的解釋中:“已故的,例:思厥先祖父”。所以,加先,直接證明是已經去世的前輩。

古人用詞講究莊重和雅,“先” 是“亡”的諱稱,又是一個敬詞,所以在墓碑上加個先字,也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懷念和和哀痛之情。先考妣,是對已故父母的敬稱。

“顯”,有顯示、顯赫之意,用在墓碑上,取聲名遠播之意,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溢美之詞。而顯字用在墓碑上,是從皇字演變而來的。

根據清朝徐乾學 的《讀禮通考》,古人在祖、考及妣之上,都加一個“皇”字,

公眾號,中國風水研究會。但元大德年間皇帝詔書改為“顯”字,因為普通百姓不能稱“皇”,雖然墓碑上的“皇”字的取義是美和大,但是皇帝身份顯赫,不讓普通百姓用“皇”,那麼普通百姓只能改用“顯”字。

由此可見,墓碑上用“顯”字,是因為皇帝干預,由“皇”字演變而來,“顯考妣”,也是對已故父母的一種讚美,說明已故父母“德行昭著,聲名遠播”。

3、“先”和“顯”不得亂用

先和顯,一個是對已故父母的尊稱,一個是對已故父母的美稱,按說用哪個都是可以的。

但是,古人其實是非常講究的,因為古人的樹碑方式和我們不一樣,古人去世即可以樹碑,而我們現在一般的規矩是父母都去世,且最後一個燒了三年,方可立碑。

古人對先和顯的用法,最基本的講究,就是看去世之人的親人情況。

如果去世之人前面沒有尚在世的長輩,下面已經有了孫子輩,這種情況可以算做德行圓滿,可以溢美了,所以用美稱,稱為“顯考妣”。

但是,如果去世之人去世時還年輕,前面尚有長輩在世,後面又只有兒子輩尚無孫輩,那德行還不圓滿,立碑時只能稱為“先考妣”。

現在,我們通行的一般是孫子為爺爺立碑,就是說給先人立碑時,去世的人已經有了孫子輩,這種情況下,去世的人前面一般已經沒有了長輩,就不必用敬稱,完全可以用美稱了。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墓碑,一般都稱為“顯考妣”,只有在老墓碑上才會看到“先考妣”的字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