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三千多年!濟陽這裡竟珍藏5塊商周時期的卜骨

卜骨是古代先民占卜用的獸骨。這種用獸骨加工成的卜骨一般多選用羊、豬、牛與鹿的肩胛骨為材料。古代巫師在選好的獸骨面上進行火灼、鑽、鑿等方法後通過觀察骨頭出現的灼痕裂紋形態,以此來判斷事物的吉凶禍福。

卜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盛行於商代。由於地理環境、氣候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全國各地出土的卜骨材料不盡相同,但鑽鑿灼等形態方面都較為相似。根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中國共有二十四個地點出土過卜骨,最早的可靠卜骨發現於內蒙古富河溝門遺址,最晚的發現於西周中期,出土最多的是在河南殷墟。濟陽劉臺子遺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出土過卜骨的遺址之一,這對研究商周時期濟陽地區古代文明的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距今三千多年!濟陽這裡竟珍藏5塊商周時期的卜骨

濟陽博物館館藏卜骨圖片

濟陽博物館珍藏5塊商周時期的卜骨,這是體積最大的也是最為完整的一塊。它誕生於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長25.1cm,寬19.7cm,厚0.2-1.1cm不等,重量196.65g。那個年代是巫術和占卜盛行的時代,它能上傳“天意”,下達“人意”,溝通天人。帝王用它來卜問吉凶,判斷禍福,與天神對話,讓庶民敬仰,權可傾天!

這是一片牛肩胛骨,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其背面刻有兩個象形文字(待釋讀)。根據史料記載,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在占卜時或為記述占卜內容和結果而在卜骨上刻下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較為成熟完整的古代文字體系,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在骨頭上刻字絕非易事,小字要用單刀法,大字要用雙刀法,寬筆字要用復刀法,粗糙的刀跡透漏著歷史文化的神秘和技法的神韻。由於占卜師祖祖輩輩都從事此項工作,這項在骨頭上刻字的技藝經過長期演化促成了甲骨文成為中國文字藝術的源頭,影響至今。

如今,在濟陽博物館劉臺文物展廳陳列著的這件來自3000年前製造的卜骨,正靜靜地躺在展櫃裡供人觀賞,數千年已過,它已早早的失去了天人感應的功能。然而,透過它特有的光環,那自帶千年歷史痕跡的光芒與你相逢。驚奇之餘,以骨為介方提筆,輪迴幾世風雨淋漓。幾片骨頭機緣切合湊在一塊,成了歷史的見證者,等待今天的人們一一解讀。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河南安陽出土的商“歲於中丁”刻辭卜骨。

來源:文化濟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