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上直播 讓更多古老文化“出圈”

還記得去年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出現的打香篆嗎?這一非遺製作技藝近日在B站上展現出來,把香灰壓平、點燃香粉等一個個細節,觀眾可以感受到非遺製作的獨具匠心。一尺13方透雕竹子圖案、半月牙造型的紫光檀木扇骨最近也登上了B站。打開抖音,赤水獨竹漂的傳承人將民族舞和漢服引入非遺的直播視頻取得了超過77萬的點擊量。

隨著時代變化,非遺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觀賞模式,逐漸打破常態,與時下潮流結合的非遺逐漸“出圈”。展覽、直播、短視頻等多種非遺傳播形式層出不窮,深受年輕人追捧。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亟需要新鮮的血液注入,“非遺+直播”的新形式接地氣,讓古老文化火熱“出圈”,非遺得以走入年輕人的生活中。同時,這一類直播也優化了直播、短視頻平臺的內容質量,打造了高品質直播,亦為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到商業盈利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

非遺正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融入年輕人生活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中,既有口頭傳統,也有表演藝術,也不乏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以及傳統手工藝等。

其實,從非遺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來,非遺並非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曲高和寡,自古以來和民間生活密切相關。如何扭轉人們對於非遺的刻板印象?如何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群體。前幾年的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和劉亦菲主演迪士尼新版《花木蘭》,不約而同地將福建土樓這一著名世界級非遺引入,成為影視場景的重要部分,也成功地引起了青少年觀眾的注意力。

擴大非遺的影響力,必然要讓非遺走入年輕人的生活。抖音直播間傳播效果顯著——全新音樂專輯《國韻潮聲》於4月初在抖音直播間中上演,前來圍觀的觀眾超過十萬,互動評論上萬條,該專輯中收錄了《龍船調》《好花紅》《村莊》等多首融合非遺元素的改編歌曲,將十種非遺元素與音樂結合,並圍繞“非遺音樂”開展系列直播,通過新形式向廣大網友普及非遺音樂,非遺音樂以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形式在抖音上發行。不少年輕網友如是讚歎:非遺還能這麼潮!

不論是抖音,還是B站,都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非遺想要進入年輕人的生活空間,必須以全新的、更具親和力的姿態融入這些人的日常生活。有業內人士表示,非遺文化蘊含在匠人口傳心授的實踐之中,文字記錄的形式難免存在無法詳細展示的問題,以視頻直播的形式讓強調創作和分享的參與式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打造藝術高品質直播,讓非遺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

在當下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做好非遺傳播?“要發展好非遺,必然要這些非遺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對此,民俗學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表示,非遺本身和市民的衣食住行就密不可分,目前要做的是讓這些非遺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B站、抖音短視頻等平臺的優質內容成了人們瞭解非遺的有效載體。

近日B站的視頻中,兩位非遺工作者身體力行地、全方位地演示如何製作棉被,彷彿和受眾面對面溝通。這樣的直播打破了傳統的場景建構模式,傳統社交場景中的距離、信息、行為被解構重組,形成一種全新的溝通交流方式。同時,觀眾對於彈棉花產生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彈幕等多種形式相互交流。如此一來,直播具有全民參與性、場景互動性和即時性,受眾通過觀看可以獲得“享受、交談和操作”的三種體驗。

田兆元表示,用直播的方式來傳播非遺,效果立竿見影,一是年輕人都能夠接受,不愁後繼無人,二是覆蓋面大,影響力大,改變邊緣狀態,建立短視頻產品品牌、講述人(主播人)品牌至關重要。隨著直播行業市場進入白熱化階段,探尋直播新市場、挖掘潛在受眾成為新趨勢,聚焦優質內容的開發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價值、高質量的內容成為直播行業亟需增補的素材,主播通常扮演著內容講解與傳遞的角色。“非遺直播”以直播為途徑,以優質的非遺文化為內容,有機融合二者,增補直播平臺內容,創新非遺文化傳播途徑,古老文化方能更火熱“出圈”。

本報記者 汪荔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新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