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文化記憶符號第三篇(水車)

這一下子我們又得想當年了,每一次一想起童年的老物件,心裡就是滿懷記憶與感觸。那些年代,是真正的吃水基本靠挑,當時流行的話就是:點燈基本靠油,通信基本靠吼,耕田基本靠牛,走路基本靠跑,吃水基本靠挑,大米基本靠搗,燒飯基本靠草,房屋基本靠窯,鄰里基本靠吵,後面還有一句我也不好意思說出口了,反正在這種時代,生活的都是原汁原味。

水是萬物之源,在農村,大家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要喝水,家禽要喝水,樹木要喝水,農田要水,菜地要水,所以大家可以看得到以前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山村,都是依水而築。

當時的水在農村裡是非常緊缺的,平時喝的水,都是在村裡集中的幾口水井去挑,遠的也幾百米遠,因為當時還沒有那麼多水渠,水庫的水只能排放到有限的幾個地方,那偏遠一點的山村,那些田地有些是挨近水塘的,有些是挨小溪的,那都是良田了,有些田離小溪遠,那就得等別人的水禾苗都喝飽水了,才有機會流一點點到自家田,還有一種,小溪的水位都比農田低,那怎麼辦呢,除了一桶一桶往向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水車。

時代文化記憶符號第三篇(水車)

水車就是通過人扭動扶手柄,轉動水頁,把低水位的水給帶到上面來,這樣勞動一天也很累的,但是相對比起一桶一桶往上挑,那要高科技了,因為挑水必須要二個人,一個站下面挑水,一個站上面接手,再加上當年的桶要麼是鐵桶,要麼是木桶,不大,但一桶水桶佔了四分之一的重量。而用水車的話就方便的多,一個人扭動二個手柄,既省時,又省人,還省力,在當時來講,那是高科技了,所以也是每家每戶都有一臺,長的有四米至五米長,平時不用時就放在屋簷的樑上,這樣不佔地方,家裡又有燒火的煙火燻著防止水車潮溼損壞或長蟲,在我們當地叫:龍刮車,這個名字很貼合的,因為水車長長的,有些工匠會把頭做成龍形,加上有水頁把水刮到上面來,像龍在吐水一樣。

時代文化記憶符號第三篇(水車)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80年代末,就很少用到它了,後面到處修了水渠,用水方便,沒水渠的地方,也有了抽水機,水車在農村裡已經消失了,也就偶爾在一些農村的老房子裡,還有一些沒有扔掉的擺在樑上,我老家房子裡還有一臺,今年過年時還看到了,老房子大修時給翻出來了扔在地主,日曬雨淋也報廢了。

時代文化記憶符號第三篇(水車)

自己手繪,這個不是很好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湊合著看

雖然水車這老物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在原始的勞作方式中,它存在了上千年,存在現實中的實物越來越少,我希望至少有那麼一篇文章記載著它們。雖然現在的爆文都是新聞,娛樂等熱點,這麼冷門的文章,很難有人會去關注它,但我把這一系列的文化記憶當成我自己的一個夢想記錄在頭條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