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2018年8月19日,洪朝生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98岁。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对他的逝世表示了深切哀悼,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也分别发来唁电。

那么洪朝生是谁?他又凭借什么成就与贡献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与身后哀荣呢?

看一下他的人生履历就知道了。

波澜壮阔的人生履历

1920年10月10日洪朝生出生于北京,父亲洪观涛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母亲则是近代著名出版家高梦旦之女。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洪朝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16岁便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在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担任电信课助教。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37年,洪朝生全家福(右二为洪朝生)

1945年,洪朝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45年,部分留英生抵达纽约后留影(左起:杨式德、张建侯、洪朝生、沈申甫)。

1948年,在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洪朝生又转入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此时,洪朝生取得了学术生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半导体杂质能级导电理论,这个理论后被半导体物理界称为"洪朝生效应",可以称得上是对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探索的发端。这项成果的论文在此后的60年间不断被凝聚态物理学界引用,成为学科经典论述之一。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49年,洪朝生在麻省理工学院自行搭建的阴极平台上做实验。

1950年6月赴荷兰莱顿大学卡末林·昂纳斯实验室,从事超流氦实验研究,在超流氦中观察到低温临界速度的存在。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50年洪朝生在荷兰莱顿大学做实验的地方

1951年回国工作,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3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低温实验室,主持研制低温研究设备,先后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氢的液化和氦的液化,并使该技术在国内得以推广,为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贡献。

1958年,洪朝生先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低温实验室内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超导研究组,率先提出了在国内开展获得超导转变温度80K以上的超导体(金属与合金)研究,并组织开展了超导体薄膜及电子计算机元件研究,开启了我国超导物理研究先河。

1970年,洪朝生领导低温科研队伍,完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系统KM3和KM4低温氦制冷系统的研制任务,提供卫星上天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KM4大型航天环模设备的研制"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在KM4空间环境模拟系统中做实验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表彰的全国科技工作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9年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0年获国际低温工程最高奖门德尔松奖,2011年获美国低温工程最高奖塞缪尔·科林斯奖。

永远的中国心

虽然洪朝生在科研上成就斐然,但他最让人敬佩的却是那颗对祖国母亲坚贞不渝的赤子之心。

洪朝生中学时期先后经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民族危亡之际,爱国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少年洪朝生的心中。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中学时期的洪朝生

1945年,洪朝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子物理学。毕业后进入普渡大学,在系主任哈洛维兹(K.Lark-Horowitz)的指导下从事半导体低温电导研究。

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积极参加"北美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的进步学生活动。新中国成立时,他心潮澎湃,按照《华侨日报》转载的五星红旗图样和制法说明,在坐标纸上精心绘制了五星红旗图样,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炽烈情感。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洪朝生在坐标纸上精心绘制的五星红旗图样

在普渡大学期间,洪朝生与清华大学王竹溪信函联系,了解回国后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宜,钱三强、彭桓武回复说,低温物理很重要,我国也应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建议他再去西欧一年,以增长低温物理方面的见识。于是,洪朝生进入以著名物理学家昂内斯命名的荷兰莱顿大学低温实验室,从事超流氦实验研究。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50年洪朝生(右)与邓稼先在普渡大学低温实验室简易房前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50年,普渡大学时期的洪朝生。

洪朝生在普渡大学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反常现象,得到室主任哈洛维兹的高度认可,他多次挽留洪朝生继续从事该项研究,甚至在洪朝生到荷兰后,仍多次写信动员其重返普渡。与此同时,洪朝生的才华也得到著名物理学家莫特的赏识,他热情邀请洪朝生到他所在的英国利物浦大学跟他一起做位错理论研究。但此时的洪朝生回国志向既定,婉拒了他们的邀约,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低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1977年莫特因为对无序系统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多年之后洪朝生的学生张殿琳院士问:"您如果当年不回国而是选择在国外继续这方面的研究,诺贝尔奖会不会颁给您?"洪先生沉思一会儿,摇了摇头说:"没有如果。我从未动摇和后悔回国的决定!"

开创我国低温事业

1952年归国后,钱三强和彭桓武建议他着手低温物理研究,洪朝生在美国普渡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期间都从事低温方面的研究,也参加过多次国际低温物理会议,可谓经验丰富。但当时中国的低温工程事业一片空白,连从事研究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开展低温物理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

洪朝生历经波折,最终在莱顿大学教授塔柯尼斯(K.W.Taconis)的帮助下购买了一箱德银管等低温实验材料及部分小型设备。从组装开始,开启了我国低温物理的研究。

1953年,洪朝生开始带领青年技术人员(朱元贞等)设计和研制氢、氦液化系统,在国内首先实现了氢液化和氦液化;1965~1977年洪朝生团队(雷文藻、叶加鼎、杨克剑、杨文治等)与相关航天部门协作先后研制和建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3和KM-4 ,这些工作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1957年,洪朝生(左)随中国科学考察团赴苏考察时与苏联友人合影。

1958年洪朝生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超导研究组,开启了我国超导物理研究先河。

80年代,洪朝生领导筹建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并担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低温中心主持完成了中科院"六五"低温超导攻关项目和液氦支撑的基本技术规范化课题;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中法合作项目"中子散射"冷中子源的低温系统,建成了亚洲第一座中子冷源,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建立起高水平的低温温度计量实验室。

此外,洪朝生还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低温物理专业——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为我国低温物理、低温技术和超导研究培育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可以说,正是洪朝生开拓了我国低温事业,并将其一步步发展壮大。赵忠贤院士在提到洪朝生时,这样评价:"我们今日之果都是源于这个'根',我们要感谢记住这个'根',特别是学习这种精神。"

洪朝生一生著作颇丰,在学术生涯中,他一共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高达35篇以上。但他自己是一个非常谦逊、严谨、低调的学者。国内多次要推荐他申报各类奖项,他都一一谢绝。他获得的国际低温工程最高奖(门德尔森奖)和美国低温工程最高奖(柯林斯奖)也都是国外同行在没征求他个人意见的情况下授予的。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2000年,洪朝生获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颁发的门德尔森(Mendelssohn)奖。

斯人已逝,正如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在唁电中写的那样,"在洪先生去往他界之时,令我非常感叹,在洪先生生前又有多少国人知道他这项'诺贝尔奖级别'的重要工作,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谦谦君子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后学心中!"

他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关于爱国,没有如果!

洪朝生院士

参考文献:

[1] 物理学家洪朝生院士:低温世界拓荒人.科学网

[2] 洪朝生院士生平--功名流千古风德昭后人.中国科学院网

[3] 李来风:追忆我的导师洪朝生先生.中国科学院网

[4] 洪朝生先生年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5] 本文所采用的图片均来自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