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古城:兩個朝代的海上雄關,泉州晉江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福全古城:兩個朝代的海上雄關,泉州晉江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福全 古城牆

福全古城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東南,東臨臺灣海峽,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北接深滬,南連圍頭。福全古港為東南沿海要衝,自古就是船舶停泊和貨物疏散的海上重要門戶,在唐代就開始有軍隊戍守,宋代就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大商貿港埠,明朝初年,為防禦倭寇騷擾,於洪武二十年(1387)設立了福全衛所,成為了沿海五大衛所之一。

福全古城:兩個朝代的海上雄關,泉州晉江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福全北門城樓

福全古城城郭的北城牆較長,南城牆呈凸狀,整體空間形態呈葫蘆形,故也稱“葫蘆城”,城設4門,為南門、北門、東門和西門。城內街巷縱橫交錯,主要街巷有北門街、西門街、文宣街、泰福街等,街巷呈“丁”字形連接,故稱“丁字街”。現狀建築沿各街巷散佈,以東部稀疏,北、西、南部密集為主要特徵。整個古城空間佈局呈現“三山沉,三山現,三山看不見”:“三山沉”是指位於城內的龜池、下街池和官廳池,池底有山岩;“三山現”是指城內的元龍山、三臺山和嵋山;“三山看不見”是指3座寺廟建在石坡上面而把石坡遮隱了起來。福全古城傳承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嘉禮戲(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掌中木偶)、大鼓吹、南音、高甲戲等民間藝術。

福全古城:兩個朝代的海上雄關,泉州晉江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福全迎恩門

由於歷史的積澱,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福全古城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古城牆遺址、古建築、古民居及大量摩崖石刻、碑刻等。福全古城現存元明清時期的建築及其遺址71處:

(1)福全古城牆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經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正統八年(1443)和清康熙十六年(1677)3次重修,城牆全長2145米,寬4.3米,1937年毀於抗戰,現古城東部、南部保存了部分清代城牆牆埂。

(2)蔣氏家廟

始建於明天順七年(1463),五開間五進,現前四進都已倒塌,僅存後面正廳及其基址,旗杆夾石、石鼓等構件。

(3)蔣德故居

又稱相國府,位於北門街,建於明代,為三進三開間、雙月井、雙護厝的單簷硬山式屋頂的古大厝。大門內有一寬闊的大石埕,四周建有出磚入石的牆,規制宏偉,今尚存花園、圍牆、正廳、廂房等建築物。

(4)林氏宗祠

建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開間兩落,磚木石結構,為典型硬山頂、燕尾脊閩南石厝,現屋頂破損。摩崖石刻、石塔以無尾塔、溜江洞內摩崖造像及福全摩崖石刻為代表。

(5)無尾塔

建於明代,位於城東,為三層方形實心石塔,築於條石砌成的方形平臺上。塔身底層用條石縱橫疊砌,往上逐層收分;二層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層四方合石,中雕一圓洞,塔頂尚存圓鼓石,塔剎已損。該塔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6)溜江洞摩崖造像

建於宋代,位於城南門外近海天然石洞內,佛像依崖而鑿刻,形象古樸傳神,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福全古城:兩個朝代的海上雄關,泉州晉江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福全元龍山“天子萬”摩崖石刻

(7)福全摩崖石刻

為明代石刻,位於古城元龍山,有石刻9處,楷書“天子萬”、“元龍山”、“山海大觀”等,此外,還有三臺山禁約石刻等。這些石刻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福全古城:兩個朝代的海上雄關,泉州晉江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福全“城隍公宮”

目前,古城內保存了寺廟遺存19座。城隍廟始建於明初,歷代重修。現存者為1983年重修,木石結構,歇山頂,面闊3間,由拜廳、大殿、寢殿等組成;元龍山關帝廟位於元龍山山頂,廟中粉壁有多處名人題詩和名人楹聯,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福全古城所在的福全村是我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作為明代時期的軍事所城,福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