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但是在這四樣中,吃飯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填飽了肚子才好幹事情,這樣才能有力氣穿衣服和參加社會活動。

在現在,糧食安全成為了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一個國家沒有糧食安全,那就意味著你的科技再怎麼發達也將是廢鐵,成為別人隨意掣肘的對象,這個道理在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懂。

在古代同樣也是如此,糧食成為了重中之重。在行軍打仗過程中,糧草往往成為了勝敗的關鍵,有句俗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古代對於農業是十分重視的,為此還推行了各種制度,來保障國家安全和軍事安全。常見的便是代田法、區田法的實行,除了能夠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成為了軍政的先鋒,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一、漢代朝之重點,百姓大優的代田、區田法

01.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的代田

漫步在西漢歷史的大道上,看著一溝溝清水在圍繞著田壟,小麥已經是金黃,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子般的光芒,人民對此笑不閉口,許多人為這豐收的一年感到開心,為代田制度和一畝三甽的種植方法自豪而驕傲

在西漢,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積極建造各種水利設施才會有我們從書籍中看見百姓慶祝豐收的笑臉,統治者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大減少了農業的負擔,這樣農業交的稅務就大大減少了,然先為了逃避稅務的農戶都重新回到故鄉,拿起自己的鋤頭開始耕作。除此之外,統治者也是十分的重視開荒,所以在漢代,土地面積也是得到大大的擴大,如此便促進了西漢社會的繁榮。

在西漢的田壟,你常常會看見在田地裡面,會出現三條溝然後和三條壟交錯,對此也不必驚訝,因為這就是當時十分盛行的“一畝三甽”耕作的方法,為什麼古人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為古代的降水量無法得到保障,為了方便灌溉才開始挖溝的,溝中的水源能夠便於灌溉也能夠避免洪澇災害。可見這樣的做法,在以前科技不發達是非常先進的,不像現在,如果沒有降水,我們可以人工降水或者是從水庫中引流。現在幾乎很少會聽見那些地方農民種植的莊稼乾死或者大片被水淹死的故事,但是在古代這些就常常存在。

除了在農業種植方面進行改進和農業工具的改良之外,還十分重視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經驗的分享和傳承。在當時你經常會看見縣令帶著縣裡面的老農和經驗豐富的種植人員開展各種經驗交流會,在經驗交流會是上眾多農民齊聚一堂,大家熱火朝天的開始談論怎麼樣種植,如何增加產量。

可見西漢對於代田制度,和“一畝三甽”耕作方法的研究都表明古代人對於農業的重視,對於農業產量的關心。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02.區田產生於“地無遺粒”

西漢的農業在不斷的發展,可是西漢的政府和國家在後期變得日益的腐敗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對於農業生產的水利措施也沒有進行修繕,所以西漢後期農業產量不僅僅大大減少而且遇到自然災害也變得十分的脆弱,“地無遺粒”的現象便是在此產生。那麼對於這一現象,古代人是如何解決的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助力農業生產和維護國家的安全,區田法就應運而生,那麼這又是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方法呢?

簡單的來講,還是將田地進行各種區域的劃分,根據地勢進行合理的種植。比如是高地和山地就可以來種植果樹,如果是平原丘陵那麼就可以來種植莊稼等作物。這樣充分的將各地進行合理的利用,就能夠很好的保證在小區內生產作物的收穫,避免浪費或者辛苦幾個月卻一無所獲的現象出現。

代田法和區田法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產生的,都是為了解決農民的生產問題和提高農業的產量,區田法產生在“地無遺粒”的情況之下,那麼代田制是什麼樣的情況產生的呢?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二、看似為農政,實則為軍政的代田先鋒官

漢武帝一直都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無論是最初的休養生息還是減免農民的稅收,都是為了促進農業的發展,增加糧食的產量。為了農業的發展,他最開始便試著實行代田法,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代田制的產生背景。統治者如此重視農業的發展,真的是為了農民嗎?

答案很顯然是否,漢武帝在實行代田制度的時候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為了可以實現自己的軍政目標。在漢代周圍常常會有各種部落和沒有統一的民族進行騷擾,所以為了將他們驅趕,就需要作戰,行軍大戰需要糧草,所以農業非常最要,只要有了足夠的糧食,那麼一統天下將周圍的少數民族打壓和收在麾下就不在話下了。

所以代田法的軍事目的更強,看似為農政,讓利於民,其實還是為了戰爭的需要,是為軍政和統治者服務的是代田先鋒官。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01.放棄武力討伐,改變國家戰略,專注農桑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帝王榜單可以進入前十的帝王,他一直有著自己的雄心抱負,所以最開始他便與周圍的少數民族進行作戰,在長期的作戰過程中,漢武帝發現這樣拉長戰鬥的線路,糧草經常供應不足,對於自己十分不利,國家的發展變得十分緩慢。

漢武帝在總結了幾次戰鬥之後,他開始選擇休養生息,選擇重視農業生產,這樣有了足夠的糧草才可以將戰鬥進行到底,把敵人打得措手不及。於是漢武帝很快就頒佈了一系列的農業制度,最初大規模推行的便是代田法。

無疑代田法的實行為後來的霍去病或者是衛青與匈奴和少數民族的戰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在看到成效之後,更加的肯定了代田法,起初只是先試點,後面就開始全面的推廣了,改變國家發展戰略,專注農桑,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國家實力能夠更勝一籌,讓邊境得到安寧,讓自己的雄才大略可以得到實現。

由此我們知道代田法的產生是與對外戰爭聯繫在一起的,與其說是農業政策,其實還是軍政,為行軍打仗服務的,具有濃厚的軍政色彩。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02.軍墾根植,滿足軍需,緩解壓力

在漢代,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的軍事重地,這個地方的農業就越發達,無論是工具還是水利措施都修建得十分的完備和齊全。在又是為了什麼呢?

眾所周知,兵家必爭之地一直都是動亂不安的,為什麼人們會在這裡種植呢?如果被打下了城池,那麼豈不是給敵人方便嗎?漢代人當然不是這麼想的,因為在這些重要關城種植的民戶待遇非常好,而且這些種植能夠滿足軍隊需要,和緩解壓力,有很好的市場還能夠彰顯自己的愛國品質,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在漢代很多的關口或者兵家必爭之地都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的地位,這些地方利用代田法,能夠為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再次證明了軍墾根植,其實就是滿足軍需,為了軍政服務的。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03.用力少且谷多的方法滿足固邊需要

在漢武帝時期,由於代田法的推行,國家的實力在休養生息中得到快速的提高,所以在後面與匈奴作戰中,大滅匈奴威風,還直接佔領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為了能夠支持邊境作戰的需要,漢武帝還在這些地方實行代田法,種植作物,實行軍屯。

軍屯的開始,在邊境地區作戰的軍人馬匹都有了足夠的糧食供應,即使敵人來勢洶洶,只要有了足夠的糧食和供應,即使打不贏敵人也能消耗僵持等到大軍的接應,這樣的漢代軍隊,匈奴表示無可奈何,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佔領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地盤上開發和生產。

除解決吃不飽外,還是軍政的先鋒:漢朝“田制”如何做到一舉多得

三、結語

在漢代的歷史中遨遊,在田壟間行走,在史書典籍中尋覓,我們不難發現漢代的代田法和區田法都是為了軍政服務的,並不是為了施行農政。簡單的讓利於民,統治者收穫的是滿載而歸的糧草,擁有了這些糧草,才能行軍打仗,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可見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並不是浪得虛名的,從小小的田地制度就可以看出漢武帝的大智慧,也難怪他可以讓被匈奴欺負了百餘年的漢朝崛起,讓屈辱的和親真正的成為歷史,讓匈奴從此匍匐在大漢天子的腳下,你說糧食重要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