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 用實幹擔當書寫優秀答卷

——高溝鎮“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 融媒體記者 潘 曼

漫步在高溝鎮,一排排整齊漂亮的“小洋房”映入眼簾,樹木花草層層疊疊、多姿多彩;藍天白雲倒映水中,裝點著平靜的水面,和煦的陽光,沁心的空氣,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讓人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

近年來,高溝鎮立足“產業先行、項目為王、生態優先、增收為要”的扶貧思路,充分挖掘資源稟賦,精心培育特色產業,不斷拓寬富民增收渠道,實現美麗高溝新“蝶變”。


求真務實勇挑重擔


“十三五”期間,高溝鎮共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6473戶,20333人,省市定經濟薄弱村9個。截至目前,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已全部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已全部實現,“四類對象戶”危房改造應改盡改,低收入村增收有序推進,經濟薄弱村已全部出列,22個低收入村集體經濟全部達超18萬元。

該鎮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緊迫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堅持基層黨建和精準脫貧深度融合,舉全鎮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先後調整村黨總支書記32人,讓21名扶貧有思想、致富有辦法的優秀人才走上村黨總支書記崗位;建立績酬相符激勵機制,統籌實施“領導掛點、部門包村、企業聯村”定點幫扶制度,實施黨員骨幹培訓計劃,每個村居每年培訓10名以上農民黨員致富骨幹,對500名農民黨員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十三五”期間,共培育黨員致富帶頭人200餘人,深化“黨群共同致富”活動,村幹部和黨員領辦創辦黨群共同致富組織近100個。同時,該鎮夯實基層基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加大整頓建設和資金投入力度,著力補齊“短板”,為基層脫貧攻堅創造條件。2016年以來,新建和改擴建村活動場所57個、文化廣場12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全部達標;把7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和22個市定低收入村全部納入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整頓,逐一建立臺賬,實行掛單整改,讓每個貧困村黨組織都強起來;按照“組織健全、制度完善、運行規範、活動經常、檔案齊備、場所標準”的要求,在全鎮重點打造10個黨組織規範化建設示範村,以點帶面促貧困村黨組織規範化建設。


產業扶貧直擊靶心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做到村村有產業,家家有收入,實現扶貧產業全覆蓋?高溝鎮緊緊扭住項目“牛鼻子”,以項目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為群眾栽下“搖錢樹”,打造“聚寶盆”。

朱後圩村曾是省定經濟薄弱村。為了改變一麥一稻的傳統農村經濟模式,摘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2018年,該村通過土地整理、整村推進的方式,流轉土地近4000畝,引進了淺水藕套養小龍蝦、稻蟹共生等一批現代農業項目。依託六塘河水面這一生態“寶地”,朱後圩村逐漸發展成為蘇北規模較大的商品蟹生產基地,年產大閘蟹80萬斤。

高溝鎮街南村爭取省級扶貧資金200萬元建立了23個香菇大棚,縣級富民壯村資金建立了16個保溫大棚,當年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前進村在省委駐漣幫扶工作隊、中國電信江蘇分公司、省農科院質量安全所幫助下,引進1000畝有機稻米和富硒稻米種植項目,2019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70萬元;省農墾局投資300萬援建烘乾線已交付使用,每年帶來10萬元租金收入。

“十三五”以來,高溝鎮堅持把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作為高質量脫貧的治本之策,將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與產業鏈進行捆綁。該鎮通過土地流轉、大戶帶動、培育典型等方式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大高效農業集群發展效應,鼓勵比米農牧現代養殖、扁擔蠶桑產業等項目擴大規模,形成“一村一品”“一個片區黨委一個精品”格局,促進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緊扣重點精準“滴灌”


該鎮在做好產業扶貧的同時,緊盯省定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等扶貧重點,多措並舉,精準“滴灌”。

該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強化脫貧攻堅的物質基礎。十三五期間,該鎮財政投入扶貧專項資金超過500萬元,9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向上級爭取了11個扶貧項目,涉及扶貧資金2556萬元。扶貧小額貸款發放累計超過3000萬元。該鎮還通過“創業引領脫貧、就業帶動脫貧、政府幫扶脫貧”三項舉措齊頭並進,進一步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有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技能;積極做好鎮區用工企業大戶如索卡圖、華宇印務等企業招工幫辦服務工作,鎮村兩級廣泛宣傳招工信息,企業優先錄用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目前,由政府搭線介紹就業崗位300多個。同時加強就業困難和零就業家庭認定等服務,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20餘個,穩定和擴大就業,確保家庭中至少1人就業,鼓勵農民工留在本地創業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