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闪电入侵只有两万常备军队的科威特,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在短短一天半的抵抗时间里,科威特共有6位王室成员战死,其中就包括了当年不顾西方社会百般干扰,鼎力支持北京亚运会的法赫德亲王。

8月4日清晨,亲王和两个儿子战死在了王宫台阶上,殉国时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手中死死地握着枪。算是非常悲壮的演绎出了当今已经非常少见的“阿拉伯式的英勇”。

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然而,即便中东地区已经杀红了眼,但美国国内民众却不为所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参战意愿并不高。这可急坏了一心要“保护美国的石油安全”,在中东争夺势力范围的布什总统和他幕后的金主们。

直到1990年10月10日,HBO播放了一则源于CNN提供素材的新闻,整个民意竟然开始发生戏剧化的反转。

电视画面中,一名叫娜依丽的15岁女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述着,自己在科威特城阿尔·阿丹医院做志愿者时,亲身目睹过的伊拉克军人的”暴行“。

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当年电视画面

她讲到:“科威特城被占领后,一群荷枪实弹的伊拉克士兵闯进我工作的医院,直接冲进了育婴室,不顾医务人员的解释和阻拦,强行打开了育婴箱,将里面的早产婴儿取出来,然后把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无情的扔到了冰凉的地板上,任由他们悲惨的死去。”

报道还补充说,根据其他护士的举证和后续调查,大约有312名科威特当地医院的婴儿,遭遇到了如此残忍的对待.......

新闻一经播出,全美人民都“怒了”。之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各大媒体,都开始反复报道这个“重磅新闻炸弹”,在美国国会辩论中,政客们也总是声情并茂的引用着娜依丽讲述的这个“育婴箱惨案”。尤其是布什总统,赶紧趁热打铁,两个多个月内,先后六次就“惨案”发表电视讲话,动武的支持率也随之一路飙升。

毕竟,提供素材的CNN在美国的影响力之大,大家都懂的。而负责播出的HBO(时代华纳旗下有线电视网),在美国也算得上是非常主流的媒体,民间口碑相当不错。至今,HBO旗下的美剧,也几乎款款“爆红”,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等等。此外,美版的《甄嬛传》也是HBO引进的(当然,这都是“惨案”播出大以后的事儿了)。

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更何况,“育婴箱惨案”事件、地点明确,证人公开现身,还有名有姓的,少女一脸诚恳相,看似也挺值得人们信服。

1991年1月12日,美国国会以5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布什总统对伊拉克宣战的决议。

五天后,多国部队集结完毕,“沙漠风暴”行动开始。

一个多月后,在战术、装备、国际舆论的绝对碾压下,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轻松取得了完胜,全世界都被信息化战争的新理念和高技术武器的威力震撼的久久不能平静。

同时,战争的胜利也使得美国在军事上“重塑”了信心,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

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只是,说到这儿,事情可没完呢。

1992年1月6日,《纽约时报》刊出了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发表的一篇名为“记得娜依丽,科威特的证人么?”的文章。首先对“育婴箱惨案”的证人身份提出了质疑。

原来,所谓的“志愿护士”娜依丽,就是科威特驻美大使的亲生女儿,他们家族属于科威特王室成员,她老爸和美国人权基金会、伟达公关公司还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娜依丽声泪俱下的“控诉”时,她的父亲就在现场谋划。

继这篇报道后,大量一线证据表明,所谓的“育婴箱惨案”,更像是美国媒体在政府的“授意”下,联手公关公司,演的一出戏。

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早在“育婴箱事件”不久前,伟达公关进行的民意测验中显示,美国人最憎恨杀戮儿童。

这显然给新闻提供了非常精准的切入点。

记者们也采访到了科威特的相关涉事人员,发现,娜依丽根本就没有在医院里当过护工;而大量早产儿的死亡,多是因为不少科威特医护人员都属于外籍人士,他们在交战开始的时候,就撤离了,婴儿的夭折,跟育婴箱没有关系。

其实,早在1990年10月,“育婴箱惨案”被爆料当月,伊方就立即表示了强烈否认,伊拉克新闻大臣通过伊拉克官方新闻机构斥责道:“布什作为超级大国的总统,需要仔细掂量你的言语,不要表现得像个小丑,反复重复着一些道听途说的话。”

与此同时,在伊拉克新闻官员的组织下,伊方曾极力向媒体和国际社会举证、辩解,但没有任何一家权威媒体愿意耐心接受。而在美国为主的媒体攻势下,国际社会的爱憎也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态势。

事实就是这样,国际话语权和世界新闻秩序都是不平等的,美方利用对话语权的垄断性和单向性,再通过媒体包装演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和用途,重塑事实;而无处发声的伊拉克,即便手中有反驳的证据,也非常容易被湮灭在传言之中。

甚至,即便真相的最后曝光,竟然也是美方有良知的媒体人的主动自省,而非话语权弱势努力发声的结果。

从“育婴箱事件”对海湾战争的助推,看美国媒体如何操控民众意愿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中,资本间接掌控权利和直接掌控着媒体。因而,在美国,媒体又被称为继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这种情形下,在政客授意、公关公司策划和媒体执行下,利用“素材再加工”和“选择性报道”的方式,让普通人只能看到精英和政客们想让他们接触到的东西,进而潜移默化的改变大众的态度和行为,塑造他们对正义和邪恶的认知,甚至对某国产生刻板印象。

如此套路,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这就是媒体通过舆论,在默默的操控着大众的爱憎和价值取向。而所谓的美式民主,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引导性民主,即,资本和政客操控的民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