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三國後期,司馬昭執掌曹魏的政權,他選擇了先滅蜀漢,再圖孫吳的大戰略,這些是出於哪些考慮呢?

攻打蜀漢的難度和成本比攻打孫吳低

攻打蜀漢的優勢

司馬昭要攻滅蜀漢,主要就是先從雍州和涼州地區,調動軍隊,先奪取蜀漢的漢中地區,打開益州的門戶,然後再南下繼續攻城,這些基本是山地戰,以曹魏的野戰機動部隊和蜀漢的主力正面決戰。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當時曹魏光是部署在雍涼地區的大軍,就已經在實力上超過了蜀漢的主力軍,如果再從其他地方再調動一些軍隊過去,完全可以形成實力上的壓制。

攻打孫吳的劣勢

但是如果要攻打孫吳政權的話,主要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一是,從襄陽一帶突破,二是從江淮地區突破。司馬昭如果選擇這兩個可能性,都需要組建一支足以對抗孫吳的水軍,才能確保戰爭的進行,因為孫吳正是以強大的水軍來維持這些地區的防禦,如果司馬昭不論從哪個方向突破,那麼孫吳可以利用水軍的便利,快速的把戰鬥部隊、後勤補給等快速集結起來應對,孫吳佔據了地利,擁有較大的優勢。曹魏只有先控制了長江,消滅孫吳的水軍,再以自己的水軍直逼建鄴,才能完成消滅孫吳的戰略目標。

但是組建水軍談何容易,要消滅孫吳的水軍又是何其不易,這些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滅吳之戰,主要就是shui'zhan

當初曹操想要消滅江東政權的時候,尚且有剛剛投降依附的荊州水軍,但是還是在赤壁之戰中輸的乾乾淨淨。此時的司馬昭手裡根本沒有強大的水軍力量,要組建也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急切之中,還無法消滅孫吳政權。

先蜀後吳的意義

如果先消滅蜀漢政權,那麼曹魏就可以控制益州的上游地區,可以在益州的東部地區打造戰船,組建水軍,再順著長江,從上游開始攻擊孫吳水軍,可以形成優勢,如果這個戰略目標達成,孫吳將失去水軍優勢。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從這個推演來說,事情最終的確是如此發展的,在劉禪獻城投降了鄧艾之後,下令蜀漢各地守軍都像曹魏投降,此時的永安守將羅憲也受命要向曹魏獻城。但是此時孫吳方面則派出了大軍進入益州,並不是要幫助蜀漢政權抵抗曹魏,而是要乘虛奪取益州的東部地區,其實也就是長江的上游,最終是羅憲以數千守軍,成功的擊退了東吳名將陸抗的數萬大軍,司馬昭也命令荊州地區的魏軍攻擊江陵,撬動東吳的後方,使得陸抗不得不撤軍。這一次交手,其實就是曹魏和東吳雙方關於長江上游地區的爭奪。

此後司馬氏開始在益州地區打造戰船,訓練水軍,終於在十多年多,完成了消滅東吳的各項準備。

如果選擇了先滅吳後滅蜀

如果司馬昭成功消滅了東吳,奪取東吳的各地,再去攻滅蜀漢的話,會很遺憾的發現,從東吳方向攻打蜀漢,依然很不方便。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從漢中一帶發動攻擊,雖然蜀漢方面擁有天險,但是從江陵一帶去攻打永安,這地方依然還是天險重重,也就是說,並不會因此而解決蜀漢大軍依仗天險據守的局面,實在是沒有利的。

蜀漢國力衰落,君臣不齊心,主力軍隊在外屯田,漢中軍力空虛,內部出現漏洞。

經歷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維的九次出征,蜀漢政權已經處於窮兵黷武的境地,原本天府之國的益州,已經上民有菜色,再也沒有足夠強的國力對中原曹魏帝國形成較強威脅了。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劉禪利用宦官黃皓來形成中央集權,姜維在請求劉禪誅殺黃皓而沒有成功後,因為恐懼怕被黃皓報復,再加上感受到劉禪對自己開始不信任,因而引軍沓中屯田,既可以遠離朝廷中央,以免遭到迫害,又可以藉機牢牢掌握蜀漢最精銳的主力部隊,進可以北伐,退可以自保。

其實姜維真正害怕的並不是一個宦官,而是皇帝支持下的宦官,不僅是皇帝支持,而且當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將張翼等人也都反對姜維繼續北伐。姜維出走屯田,帶走了蜀漢政權的主力軍隊,因而造成了蜀漢北部漢中地區的巨大防禦漏洞。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司馬昭正是利用了蜀漢君臣上下不齊心的漏洞,先命令青州和徐州一帶的魏軍開始打造戰船,做出討伐孫吳的假象,進一步迷惑了蜀漢君臣,隨後司馬昭加緊了攻滅蜀漢政權的部署。

公元263年,司馬昭部署總兵力約18萬的大軍,分三路,分別攻擊漢中。趁著蜀漢軍隊主力在沓中的空虛機會,意圖以鄧艾領兵三萬多人拖住姜維大軍,再讓諸葛緒的三萬多人截短姜維大軍的退路,以此先控制和拖延姜維大軍不能回師救援漢中,並且隨後消滅這支斷了退路的蜀漢主力軍隊。同時,曹魏真正的主力大軍十多萬人,在鍾會的帶領下,以優勢兵力趁虛而入,攻下漢中地區,只要鍾會正式奪取漢中,姜維大軍再也不會有退路。

姜維在此危機關頭,巧妙的避開了諸葛緒的堵截,帶領蜀漢主力跳出包圍圈,避開了鄧艾和諸葛緒對他的堵截,但是此時漢中地區已經被鍾會奪取,姜維的大軍不得不退守劍閣,佔據地利以防備強大的曹魏大軍。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司馬昭的部署固然巧妙,也的確成功奪取了蜀漢苦心經營的漢中防線,但是並沒有重創蜀漢的主力軍隊,反而在劍閣天險的地方,讓曹魏主力和蜀漢主力軍隊形成了對峙,滅蜀之戰差點沒有成功。

蜀漢之所以最後被滅,最主要原因還是蜀漢政權內部已經爛透了,漢中地區被鍾會輕易拿下,只是一個開始,在姜維好不容易穩定住劍閣防線之後,鄧艾卻領兵成功的偷渡陰平,成功奇襲進入了成都平原地區。在漢中失守的時候,劉禪已經派出廖化、張翼等老將統帥部隊北上和姜維匯合,共同防守劍閣,此時的成都處於巨大的空虛之中,在諸葛瞻父子抵抗鄧艾失敗後,成都最終的那點野戰實力其實已經耗空了,只剩下偌大的一個都城,和沒有什麼戰鬥力的老弱殘兵。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可以說蜀漢的滅亡,最重要還是因為自身國力的衰落,此時已經不能以個人英雄主義來挽回,姜維即使是成功跳出包圍圈,守住了劍閣,但是不能改變魏軍強而蜀漢軍弱的形勢,一旦發生了一點意外,比如鄧艾奇襲,則蜀漢政權馬上就崩潰了。

東吳有明主孫休在位,國力強盛,戰略時機不成熟

但是263年前後,東吳政權正處於明君孫休時期,孫休是258年登基,一開始只是傀儡,但是隨後誅殺權臣,採用各項積極政策,使得當時的東吳政權國力開始變強。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孫休是公元264年去世的,當時距離孫休去年還有1年,司馬昭雖然算不出孫休什麼時候去世,但是能算出此時的東吳政權不好惹,這個還是能做到的。

孫休死後,太子因為只有十歲,大臣們違背了孫休的意願,另立孫休的侄子孫皓為帝,孫皓隨後開始殘暴統治東吳,殺害了立他為帝的大臣,又殺害了孫休的皇后和太子,國內民怨沸騰,軍民上下離心,這個時候,消滅東吳政權的機會才終於到了。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司馬家族鞏固勝利果實,借刀殺人

鞏固果實

滅蜀僅僅2年後,司馬炎就正式篡位,奪取了曹魏的江山,正式建立西晉,這中間出現了一段過渡時期,既包括內部權力結構更迭的過渡,也包括安撫民心,招攬人心的過渡。另外也是西晉朝廷消化吸收對蜀漢地區的佔領。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借刀殺人,襲擾東吳

西晉在此期間還發動了針對東吳的交州之戰。交州之戰前後持續了8年時間之久,第一階段西晉取得了勝利,但是隨著東吳出動大軍進入交州,最終以東吳方面的勝利而結束。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西晉方面,主要投入了以霍戈為首的前蜀漢歸附的軍團,而東吳也投入了十多萬的主力軍隊。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我們後人不妨如此理解,蜀漢的軍隊是因為劉禪詔令投降而不得不聽從號令歸附的,這些軍隊也有數萬人之多,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附司馬家族,對西晉朝廷也算是一個頭痛的問題。但是這些前蜀漢軍隊,卻也同時希望能給新的主子建功立業,來維持和鞏固自身的地位。因此說,以這些前蜀漢依附軍隊為前驅,去和東吳打一場消耗戰爭,就成了西晉朝廷的決定。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戰力損耗的降軍:霍戈帶領的軍隊,在交州流盡了鮮血,最後實力大損,再也不可能對西晉朝廷造成威脅。

遭到消耗的東吳:東吳為了和西晉爭奪交州,投入了十幾萬軍隊,戰死損傷不計其數。

東吳腹背受敵,不得不從正面戰場調集主力南下,在南線被牽制了大量軍力,北線防禦的實力進一步被稀釋。

最後,原本直屬於西晉朝廷的主力和地方軍隊基本沒有損失什麼戰鬥力,前蜀漢降軍和東吳主力軍拼了個兩敗俱傷,這確實是司馬家族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後語

我們後人站在了一個上帝視角去俯視歷史上發生的這一切事情,當然實際上也許會有出入。

處於一些突發事件,使得歷史人物不得不做出了對應的抉擇,但是我們也許就認為,這本就是精心謀劃的一個局。又或者說,古人的智慧,並沒有完全體現在史書的記載中。我們以為簡簡單單的若干戰役,實際上背後有更加具有深意的故事值得我們慢慢品讀。

司馬家族滅蜀滅吳之戰,是否真的如大仙所解析的一樣?大家是否認為,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呢?

不同的讀者,取決於當事人的知識體系和普世價值觀,會對不同的歷史記載產生不同的看到,大仙也很希望,大家看了大仙寫的分析之後,可以留言評論大家個人所認為的,不同的三國曆史。

三分天下有歸宿 三國歸晉有謀劃 先蜀後吳的原因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