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近日,英國議會圍繞脫歐事件屢起波瀾,執政黨與反對黨各有謀劃,雙方在議會辯論中的唇槍舌戰更是吸引眼球。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英國下院議事廳整體呈狹小的長方形,採用面對面的席位設計,區別於其他西方議會劇場式半圓形的空間安排。由此不禁引人思考:英國議會的空間設計有哪些考量?建築規劃如何影響民主體制的日常運轉?本文嘗試以英國議會大廈為例簡要探討上述問題。

歷史與現狀

矗立於泰晤士河沿岸的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國政治舞臺的中心。自中世紀起,該地周邊便建有教堂。11世紀上半葉,丹麥國王克努特(Canute the Great)在征服英格蘭後定居倫敦,成為首位居住於此的君主。該宮殿燒燬後,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開始重建,直至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時期方才完成。隨後此宮殿經過不斷的增補和修繕,為歷任君主所居,逐漸成為政府和王室權威的中心。1512年大火後,亨利八世轉而選擇白廳(Palace of Whitehall)作為居所,該宮殿便成為議會永久的所在地。1834年10月16日,由於燒火供暖不慎,宮殿發生史上最嚴重的火災,大部分建築及其內藏物被燒燬,直至1870年才得以完成重建。

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圖1 1834年威斯敏斯特宮大火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由於選區工作日益繁重,議會所需職員和新建立的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對於更大辦公空間的需求日益強烈。隨著改建周邊舊有樓房、興建新的辦公大廈,英國議會目前擁有14棟大樓,佔地20.65萬平米的房產。除威斯敏斯特宮外,還包括交給上院使用的舊宮院7號、供下議員辦公的保得利大廈、混合辦公用途的米爾班克大樓和費爾登大樓等。

訪客的威斯敏斯特宮之行常依循女王參加議會開幕典禮的路線:從諾曼門廊出發,來到禮服間,穿過皇家畫廊和王子廳,到達上議院議事廳。向前穿過上議員廳,便到達威斯敏斯特宮的正中心,即中央大廳,意欲向議員進行遊說的選民便在此填寫申請。而旁邊的郵局在開會期間每天都需處理約5000封郵件。再往前走到達下議員廳,眾多議員與記者在重大事項表決前後集聚此處。除正式的辦公場所外,宮殿內的設計也為議員們進行研究決策和非正式接觸提供良好條件。圖書館、議員廳、用餐室等空間使議員們能夠搜索資料或集聚一堂,私下交流觀點,尋求動議支持,擬定決策議案,同時也使各種風聲耳語在空間暗流中快速傳播,由此可能對正式的議會內容產生重要影響。

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圖2 威斯敏斯特宮主體平面圖

建築與用語

建築形態也潛移默化地滲透至議會用語,二者呈現空間上緊密而有趣的聯繫。譬如,一次會議的召開使用“就坐(sitting)”一詞,結束時“休會”即稱為“起立(rise)”;辯論在“議員席上(on the floor)”展開,更換黨派稱為“跨席(cross the floor)”。由於各常設委員會的房間在二樓,因此一項法案進入其審議階段時,便常被稱為“拿到樓上去了”。而“提交(tabled)”一詞原意是指將文件放至議事臺上這一動作,在議會中則被引申出議員提出動議、質詢、法律修正案或大臣提交正式公文等含義。兩院進行表決這一環節則被稱為“分組表決(divide)”,議員們分別進入兩側表決廳排列通過以計算票數。

需要澄清的是,有觀點認為“聽從(toe the line)”一詞與下院議事廳地板上的紅線相關,兩邊紅線恰好間隔兩支劍身的長度,以防止衝突產生。但根據記錄,並未有任何議員被准許攜劍入場,而該詞實際上來源於皇家海軍要求沿著地板縫線赤腳排列的傳統。

議事廳與辯論

下院議事廳佈局為激烈而充分的政治論辯提供舞臺,反映出英國的民主傳統與政治形態。整個議事廳面積不大,簡潔樸質,以互相對立的綠色長椅為特徵,並未設立獨立的座位或桌子,也不提供電話或其他電子設備。區別於上院的“紅色”座位和金碧輝煌的室內裝飾,“綠色”則代表著“草根”或“人民”。兩邊各設五排座椅,從公眾旁聽席的視角來看,左邊為執政黨席位,擔任大臣的議員坐在緊鄰議事臺的第一排;右邊則屬於反對黨,其發言人也坐在最前面,更小的黨則坐在後排。因此,與上述議會用語相同,議員們也依照空間被稱為“前座議員(front-benchers)”或“後座議員(back-benchers)”。另外,議會內部的特別委員會常以合意的方式工作,其桌椅則呈馬蹄型排列,意在不突出黨派分立,在此對比之下議事廳相互對壘的空間格局更顯得意涵豐富。

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圖3 英國下院議事廳

官方聲稱該議事廳有427個席位,對於由650人組成的下議院而言,滿座時的擁擠可想而知,在辯論中觀眾也能時常看到有議員站在出入口處聆聽會議。歷史上英國議會有多次機會可以重新規劃空間結構,但幾百年來遵循此傳統反映出人們對其內在蘊含的理念有所認同與堅守。1941年,下議院曾因戰事被摧毀,不少聲音支持重建時採用半圓型設計,突破原有的空間限制,但下院最後仍決定採用原有安排。正如丘吉爾所言:“假如議事廳大到能夠容納所有的議員,有九成的論辯都得在幾乎半空或全空的房間內,在令人無力的氣氛中進行……而我們希望看到的議會,能夠熱烈、輕鬆而又靈活地進行自由論辯。為此目的,小一點的議事廳和親密感是不可或缺的……對話需要一個夠小的空間,而且在重要的場合,也必須有一種急迫擁擠的氣氛。”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議員們無須到講臺上拿著話筒發言,而可以直接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表達意見,在重要辯論或首相質詢環節更是增強了現場的緊張氛圍。即使在不太重要的會議上參與人數不多時,也不會出現諸如其他議會發言時空曠、稀落的感覺。數百年來英國議會在此空間結構下實現了良好運轉,被認為“在英倫小島上制止了獨裁的滋生並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消滅那些來自外部的獨裁侵略者”,為民主政治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由此逐漸成為英國民主的象徵。

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圖4 Boris Johnson在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環節發言

同時,兩邊座椅的中間設有通道,其頂端坐落著裝有華蓋的議長席位。與此相呼應,議長作為下院委員會主席必須持中立的政治立場,履行控制辯論、決定發言人員、選擇修正案、允許緊急問題討論、維護議會規則和組織投票等職責。

上文提到,“表決”這一程序與空間有著關聯。如圖2所示,下院議事廳兩側專門設有“贊成”表決廳和“反對”表決廳。當某項議案的辯論結束時,議長將宣佈進行“分組表決(division)”。此時計票員將在表決廳的出口,計算從此通過的議員人數。宣佈表決的8分鐘後,議長將下令“鎖門”,門衛則將分組表決廳的門鎖上,在表決結果宣佈且議長下達“開鎖”命令後方才再次打開。由此可見,議員們將在空間上展現更為直觀的決定和立場。那麼為何不採用電子票決呢?部分原因是議員們在議事廳內沒有專屬座位,需另設表決站,而目前的方式已經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投票結果的信任度和準確性。

修復與挑戰

高速運轉的現代英國議會仍然棲身於古老的威斯敏斯特宮中,隨著時間流逝,建築內外暴露出大量問題,威脅著議會的正常工作。宮殿牆體惡化,屋頂需要檢修,未對汙染及時處理使大量石材腐爛。建築物的動脈——潛藏在內部的電氣、供暖、通風、排水、通訊等管道系統壽命有限,但大多數自建造以來未能及時更換,目前運轉的情況不甚滿意。舉例來說,委員會走廊上曾有水管爆裂,在15分鐘內排放了30000升水,對殿內裝飾和圖書館珍本造成破壞,隨後的修理也花費三個星期。

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圖5 亟待修復的宮殿牆體

建築內部的修復更新並非易事。首先,作為英國一級文物保護對象和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在建築結構上的任何變更都需要經過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和威斯敏斯特市政議會規劃者的審核以及民間人士的監督。寄寓於歷史中的傳統與美感在某種意義上也帶來現代化變革的阻力。其次,真正的困境在於:進行翻新工作的同時是否要保證議會事務照常進行?一方面,議會正常工作時只能對系統進行最小程度的維護和更換,遠遠慢於建築物的惡化速度,系統故障的風險也會日益增加,從長遠看來是不可持續的方案。另一方面,若將其中部分或全部的議員及職員搬至其他場所,以為威斯敏斯特宮提供五六年的修繕時間,那麼議員們的議事空間則面臨改變,其討論氛圍及辦公方式是否會受到影響呢?第三,議會可能還面臨更大的期待與挑戰,不僅是要求其修復建築,更重要的是在節省開支的前提下更加創新性地利用空間,即在這座遺產內部維護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事實上,英國議會已於2018年提出《國會建築(恢復和更新)條例草案》,該方案經多次修改後於上下議院通過,最終在2019年9月獲得皇家批准,決定於20年代中期將議會搬離威斯敏斯特宮。而在搬離該宮殿後的五六年時間內,英國議會的運行又將呈現何種形態呢?讓我們持續關注。

燕南66 | 空間與民主:英國議會大廈的那些事

圖6 威斯敏斯特宮

綜上,空間與行為體在時間流轉中建立起相映成趣的默契。“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反過來也影響了我們。”建築並非只是物理意義上的靜止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創造出更深遠的意義與現實。議會大廈為英國民主實踐提供絕佳的舞臺,是政治決策的集聚之地;而議會又在建築中投注其政治傳統與精神理念,同時折射出該國對自身的認知與定位。更深入地說,“形式即行動”,除建築空間自身外,它也是人的行動空間,容納著社會實踐和現實活動的可能性。由此,空間設計可以潛移默化地形塑著政治形態與思維方式,二者呈現共同呼吸的狀態,議會用語與議事廳辯論即是明證。當然,空間在促進政治進步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侷限與挑戰,但在不斷地調適與革新中說不定會煥發新的活力。可以看到,威斯敏斯特宮從古老的歷史中走來,在今日仍充滿著生命力,於歲月滌盪中承載著英國民主政治的積澱與變遷。

(作者:沈欣,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燕南66優創團隊出品)

參考文獻:

[1]羅伯特·羅傑斯,羅德里·沃爾特斯.議會如何工作[M].谷意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2]迪耶·薩迪奇,海倫·瓊斯.建築與民主[M].李白雲,任永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