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百村紀事|春到黎家河


隴上百村紀事|春到黎家河

如今再到黎家河村,優美的人居環境,欣欣向榮的各類產業,幸福的村民樂開了懷,即便是村南的黎家河,水聲也比早些年輕快了起來。——曹鵬偉


>>>> 靈臺縣邵寨鎮黎家河村


春到黎家河

曹鵬偉

黎家河村位於平涼市靈臺縣邵寨鎮南面山區,這是距離鎮區最遠的一個村,地處偏僻,山大溝深,農耕環境非常惡劣,“晴天車過揚土,雨天柴門緊閉,山道行路羊難為,十年難逢新嫁衣”,這荒涼之地因為自身缺乏發展的積極要素,群眾生活艱難,一輩人生了,一輩人去了,很多人連縣城都沒去過,這裡幾乎要被外面的世界所遺忘了。但凡在新中國版圖之內,就萬無被祖國遺忘的道理。

神奇的一幕伴隨著聲勢浩大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而發生,如今的黎家河村,村舍儼然,廣場寬闊,硬化路通向了鎮上,也通到了縣上,黎家河的群眾過上了好日子,說起了鎮政府,黨的領導,個個讚不絕口,黎家河的變化,新舊對照兩重天,村民一開顏,大山掛了綠,一切都向好了,人人有了過好生活和光景的信心。

信心是怎樣點起來的呢?要從7年前瓦舍灣社的“星星之火”說起。

瓦舍灣社是黎家河村最偏遠的村,這裡距離鎮上有10.5公里。上世紀80年代瓦舍灣有30多戶人家,後來多半人家遷出,至2012年,僅剩16戶30幾口人在這裡“堅守”。因為偏遠,且住戶少,又分散,導致該社解放半個多世紀都沒通電,群眾用不了手機,手機沒電了,充電就得跑十幾裡山路去塬上找有電的人家;給牲口粉料,要找輛“奔奔車”跑兩小時去鄰近的鄉鎮村莊……有電的生活,是瓦舍灣人夢裡都不敢想的事情。

邵寨鎮政府決定“下硬茬”給瓦舍灣解決用電問題。鎮領導進村和鄉親們商量這事情,大部分村民有些懷疑,這麼好的“電”一分錢不要就拉進村裡來,他們覺得跟聽神話似的。村民甄發明把疑問撂在了當場:“你們不哄人麼?”群眾們七嘴八舌抒發著他們的半信半疑,直到鎮領導鄭重承諾,他們才信了這事。

因為路況差,電力工程車開不進來,鎮上果斷出錢,叫挖掘機、推土機拾掇出一條道路;山卯陡峭,電線杆上不去,群眾們捋起袖子,喊著號子抬上山;工人們加班加點幹活,每逢晌午和下午吃飯時間,群眾家裡的饃饃、米湯準時送到了工地,村民的殷切打動了施工人員,幾方面共同用力,要按時把“電”交到村民家裡。

2012年1月中旬,經過十五天的奮戰,隨著一陣響亮的鞭炮聲響,電終於拉通了。

“通電那天,我老爹把燈開關開了又關,關了又開,說看著燈泡撲閃撲閃好看。”村民甄興科難以忘記當時老父親高興地樣子。“在未通電之前,我家點的是煤油燈,煤油買不到,點的是柴油,火旺的時候,煙氣嗆人。”現在甄興科家不單安裝了電燈,也買了電視機,去年還購置了粉料機,有牲口的鄰居都來用。

“每一盞明晃晃的燈泡都是小太陽,每一臺電視機都是大舞臺。”75歲的回民群眾甄發明一說起家裡的“電器”就笑得合不攏嘴,他說十八大期間,他們守著電視看大會,一會兒都沒漏看,家家把電視打開,戶戶都開了燈泡,他們用手機給在外的親戚朋友報去了喜訊:“瓦舍灣的電通了!”

隴上百村紀事|春到黎家河

瓦舍灣社是一個開始,更大的變化在三年後發生。

黎家河村距離鎮街道8公里,距離塬面就多達5.7公里,全村僅700多人口,卻分散在17個社、十多個山峁溝岔之上。全村耕地6156畝,川地僅有1600畝,群眾收入主要以糧食作物的種植和務工所得,是典型山區貧困村之一,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致富路上的“任督二脈”,打不通不行。

這樣,黎家村的通縣硬化路修開了。

2014年12月底,城鄉公交將黎家河村和縣城的距離陡然拉近,柏建軍老人和老哥們王麥成等五個老人坐著這輛“頭趟”車進縣城逛了一圈。

“以前要去縣城,先花30元僱車到鎮上,再乘班車到縣上,得兩個小時;現在我們坐公交,40分鐘就到了,”柏老漢說:“通車的頭天,村裡像過年一樣。”

通車到縣城,為黎家河村打開了接觸“外界”的一扇窗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在一步步喚醒這片岑寂又貧困的土地。

2015年6月底,在熱火朝天的黎家河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現場,筆者看見大型機械來往穿梭,建築工人正在緊張施工,新家園已經初具雛形。

“盼了新房十多年了,這下心裡可算是踏實了!”正在工地上幹活的村民田均軍是黎家河社的群眾,他家的房屋是建於上世紀80年底,年久失修,雨天漏水。現在要建起“四拐二”(四室二廳一廚一衛)的新居,田均軍難掩心裡激動。

“我們村的房屋大多都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土坯房居多,房子漏水,院牆也倒了,大家對建設新居都有迫切的希望。”村支書王小明說,村裡人住得很分散,逢下雨天村裡一片泥濘,幾乎出不得門,每逢連陰雨,村裡人出不去,只好取道陝西省麟遊縣河西鄉,多走10多個公里才能到鎮上去。

邵寨鎮黨委書記張軍寧說,黎家河村被列為全縣精準扶貧創建示範村後,為了徹底改變貧困現狀,他們從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土地復墾項目、富民產業培育和通社道路砂化入手,共搬遷貧困戶77戶327人,栽植蘋果樹324畝,新建溫棚牛舍4幢,養牛500頭,砂化村社道路16.8公里。

“家鄉環境變好了,我就想回來帶動鄉親多找點致富門路。”該村村民王小龍曾因村裡太窮而外出創業,如今看見村裡基礎條件越來越好,他果斷回鄉,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養豬場,養殖生豬700多頭,後來想帶動村民致富,又當了村主任。

隨著一系列精準扶貧舉措的實施,大山深處的黎家河村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小山村距離幸福生活越來越近。

重到黎家河村,已經是2016年2月。拔地而起的新村讓人感受到一種心花怒放的感動,在新修的新村廣場上的村級事務公開欄裡,筆者看見村民黎小平將春節期間村社火隊的收支情況清清楚楚謄到兩張大幅黃紙上,並肩貼到村文化廣場邊的張貼欄內。

隴上百村紀事|春到黎家河

113筆收入,最多的200元是村委會“賞”的,村戶多是50元至15元不等。

從1982年包產到戶起,黎家河村就成立了村社火隊,社火隊“主力”由臨近的蔣家溝社和黎家河社村民組成,主要為附近的黎家河、蔣家溝和堡子溝三社表演社火,為了保證社火隊“財政收支”透明,就成立了社火會,社火會的會長由兩社輪流推舉人員擔任,今年輪到了黎家河社的黎小平。

那年正月初三下午,村上通過廣播將20多名社火隊隊員喊到村部,黎小紅、黎小義兄弟早早準備了各色顏料,開始為大家“打臉子”,兩兄弟雖然是“打臉子”的能手,手快還不出錯,但一群人的臉譜描完,已經到了黃昏時候。

一串鞭炮響過之後,一行人敲鑼打鼓向堡子溝山的山神廟走去,在廟裡敬神之後,先耍一通社火,然後鑼鼓喧鬧著從山上撤下,盛大的社火演出開始了。

按照村上的老傳統,社火隊每年要挨家挨戶耍過100多戶人家。

社火隊每到一戶,戶裡放炮迎接,一頓劍拔弩張的打殺表演之後,“大紅”最後表演“挑袍”,意味著給新莊子“披紅”,主人家呈出煙、糖、瓜子,有的家裡煮了稀飯、煎了油果子,來犒勞社火隊,吃喝完畢之後,又一掛鞭炮,歡送社火隊開赴下一戶。

村裡的“前支書”王小明因病已於今年年初卸任,但社火隊在他家耍了一套全須全尾的“過五關”,這出戏耗時費力,社火隊一般是不耍的,但去年黎家河修了路,建了新村,打了翻身仗,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無不浸透著王小明的心血,鄉親們藉此機會表達他們的謝意。

村主任王小龍說,黎家河村是邵寨鎮最偏遠的山村,過去一直在兄弟村面前抬不起頭,去年鎮上在這裡實施了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建了新村部和一排排的小康屋,廣場上還修了迴廊,美氣得很!新回家的大學生還以為下錯了車。王小龍回憶,過去幾十年,因為村民住得零散,社火要耍十三四天,今年大家住了小康屋,都聚到了一起,耍了八天就結束了。

社火隊在山神廟耍了一場,在新村106戶人家各耍一場,也沒有忘記未搬入新村的6戶人家,最後還在村委會大耍了一場。“吃水不忘挖井人,村幹部們為建起新村可操碎了心!”扮“大紅”的黎小義說。

“我們社火耍得好,但這些年很少到鎮上去耍,不是不想去,是路不好走,精氣神不行,現在我們村子好了,不用再遮羞臉了,村上計劃明年早點籌劃,到鎮上、縣上大耍一回!”村支書黎俊科信心十足。

如今再到黎家河村,優美的人居環境,欣欣向榮的各類產業,幸福的村民樂開了懷,即便是村南的黎家河,水聲也比早些年輕快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