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導讀

人類文明初期,社會是由氏族社會組成的,氏族社會是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也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在氏族社會的早期和中期,母系社會佔據了絕大多數,並且嚴格按照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

概括來說,母系社會出現的原因是女性生育後代,而人力是極其重要的生產資源,所以人們以女性為尊,並且制定了一系列對女性有利的社會制度。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母系社會的白瑤族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性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力資源的稀缺性被日漸提高的生產力所彌補,這個時候女性身體上的先天劣勢就被放大,比起男性,女性在勞動、生產和戰爭中都處於下風,因此逐漸退出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其尊貴的地位也逐漸被男性所取代,最終,父系社會取代了母系社會,成為了絕大多數人類文明的選擇。

在父系社會中,女性的地位變得很低下,而佔據了社會話語權的男性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可以擁有多個配偶。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這種現象十分常見,無論是在史料的記載中,還是在百姓的傳播中,我們都常聽到一個詞叫做"三妻四妾",還有類似的成語諸如妻妾成群,齊人之福等等,描述的都是一夫多妻制。不過,"三妻四妾"其實是現代人的誤解,古人極其重視正室妻子的家庭地位,有且只有唯一的妻子,所以嚴格來講,一夫多妻制應該被稱為一夫一妻多妾制。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清朝大戶的妻妾合影

三妻四妾是一種特殊的修辭

關於三妻四妾這個概念,我們在古往今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會見到,比如清代小說家吳璿《飛龍全傳·第四》中記載:

"褚氏道:'原來你是個呆子。那皇帝家有三宮六院,富貴家有三妻四妾。日後正宮雖然沒分,我女兒偏宮是一定有的,你怎麼說出這呆話'?"

在褚氏口中,富貴人家有三妻四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見這一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莊子的著作中就曾經出現過"三妻"一詞

然而為何我們今天要說“三妻四妾”是現代人的錯誤理解呢?

"三妻四妾"這個詞語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段,從字面上看是三個妻子四個小妾的意思,然而真正的意思應該是三四個妻子和小妾,形容妻妾眾多

按照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規定,除了正室夫人外,其他的妾都不可以以"妻"或者"妻子"自稱,古人為了體現稱呼的嚴謹性,創造了許多諸如"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這樣的稱呼,按照《陔餘叢考》的考證,這些都是小妾之稱也。不過這些規範的稱呼因為名目繁多,極其容易混淆,多為小妾介紹自己時使用;對於外人來說,很難記住如此多的名稱。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晚清某官員全家福

尤其是在明朝和清朝時期,語言習慣和文字書寫發生了絕大的改變,這一時期的語言和文字越來越接近現代人使用的現代文。春秋戰國時期的語言和文字習慣是重禮節,輕敘事,因此在提到某人妻妾眾多的事實時,對小妾的稱呼比較重視,在文獻裡也多有涉及,尤其是嚴格區分嫡妻、庶妻和偏妻,而其他方面則一筆帶過;反觀明清時期,小說文化盛行,對於傳統禮節稱謂之事不再看重,而是更偏重細節描寫。

因此當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和史料中出現了關於妻妾眾多之事的描寫時,作者更喜歡用"三妻四妾"這個詞作為代指,將更多的筆墨放置於妻妾和主人之間發生的事情、造成的影響等等具體的事物上。由於明清時期距離現代更加接近,流傳至今的文學作品和史料眾多,因此對現代人的影響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更為顯著,這就是"三妻四妾"一詞經常被人錯誤理解的重要原因。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創作周禮的周公

宗法禮儀嚴格保障妻子地位

我們知道,當男性和女性締結夫妻關係後,就已經形成了既定事實,確立了夫妻的概念。不過在遠古社會,人們只知道"妻子"的事實,卻沒有"妻子"這個稱呼,其實"妻"這個稱呼源自周朝,周朝建立後,為了維護統治和教化世人,設立了極其複雜的禮儀制度——周禮。周禮對天下人,尤其是貴族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不分鉅細、做了十分詳細的規定,並且形成文字供天下人參考。

周禮規定,"妻"是作為"庶人"的配偶或宮中女御。據《禮記·曲禮》中記載:

"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 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這其中天子的"後"、"夫人"、"孺人"等稱呼,都等同於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正室妻子"。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每一位皇后背後都有極其龐大的勢力

根據周禮,上位者可以擁有下位者的全部配偶種類,而下位者絕對不能譖越,去使用上位者配偶的稱謂。

比如:天子可以娶數個配偶,其中第一個配偶作為正室夫人,剩下的配偶可以採取下位者使用的配偶稱謂,不管何種稱呼,都改變不了其地位低於"後"的事實。而下位者也可以娶數個配偶,但是數量必須要少於天子所娶的配偶數量,倘若天子一輩子只娶一人,從諸侯到大夫是絕對不允許娶超過一個配偶的。除此之外,下位者的配偶稱謂也不可以使用上位者的配偶稱謂,即使是口誤,也會被安上犯上的罪名。

從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周禮中關於配偶關係內容晦澀、詰屈聱牙的規定,本質上是為了保證周天子的威嚴,和下位者加以區分,人為將天下人劃分為多個階層,便於周天子的管理,鞏固周天子對諸侯和大夫階級的統治。周朝的持續時間接近八百年,即使後來周天子勢微,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實際統治,但是周禮中的這套對配偶的規定卻成為了當時天下人們遵守的規定,紛紛按照其中的內容尋找和管理配偶。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通過聯姻獲得利益的代表人物劉邦

春秋戰國時期朝堂上的執政者大多數為了自身的利益採取政治聯姻,強行用婚姻將沒有血緣的兩個家族捆綁起來並加以維繫,目的是可以使用對方家族的資源。在這種局面下,婚姻中的女方常常被作為政治籌碼,表面上看是一介女流,背後其實代表了一個巨大的世家的利益。男方對待女方及其世家的態度是決定兩方能否展開長期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

為了能成功維繫這種關係,即使男方和女方沒有感情,男方也不得不想方設法讓女方滿意,由於絕大多數執政者都採取這種模式,而且他們具備話語權,因此他們乾脆用宗法禮儀為這種關係做出了詳細的規定,目的是為了嚴格保障正室妻子的地位,以求換得其身後世家的滿意。久而久之,這套規定深入人心,形成了後來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朱元璋總是提到自己和尚、乞丐的身份,卻不提自己是軍閥的女婿

接下來,這套朝堂之上的規定慢慢流入民間,並且得到了百姓中佔據話語權的群體的認可(父系社會中佔據話語權的群體就是男性)。由於當時女性缺乏社會地位,所以即使她們反對,她們的訴求在朝堂之上和民間都得不到回應,只能暫時安於現狀。不過這種制度雖然損害了女性的利益,但是仍然保障了第一順位配偶,也就是妻子的權益;為女性在婚姻中佔據有利位置保留了一定的希望,因此最終被女性所接受,默認了一夫一妻多妾制。

損害發展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毫無疑問,一夫一妻多妾制嚴重損害了女性的利益,將女性物化成工具。據《北史·卷十六》中記載:

"古諸侯娶九女,士有一妻二妾。《晉令》: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

當然並非所有的古人都能一妻多妾,大部分庶人終生只娶一妻。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一夫一妻多妾制

當時有的百姓會乞求媒人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富貴人家和權力家族的後人做小妾,因為她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世和對方嚴重不匹配,只能寄希望於自降身份嫁入豪門。再加上古人重男輕女思想作祟,於是很多女性從小被定向培養,成為了自己父親、兄弟、叔伯換取富貴和權力的工具。

這也造成了另外一個意外局面的出現,隨著越來越多的適婚女性嫁入數量較少的豪門,導致豪門之外的適齡青年男性無法找到配偶。從理論上看,這一制度損害的是女性的利益,然而在實踐中這一制度同時損害了男性,最終損害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期發展。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自然界中也存在著一夫多妻的現象

筆者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其中一份子,也必然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發展,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雌體和雄體數量基本是相同的,婚姻本來不該成為難事。

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權貴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以及滿足私慾,強行制定宗法禮儀來約束婚姻,並且人為地將女性資源向權力和財富的既得利益者一方傾斜。這種做法違反了自然規律,往小了說,是造成百姓和權貴的對立,往大了說,是動搖了統治階級的根基。

其次古代百姓普遍缺乏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在已然默認了一夫一妻多妾制這種現象後,即使自身的利益遭到了損害卻全然不知,也沒有能力從根源上找到自己難以成功娶親的原因。他們被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所玩弄,為決策者買單;反觀權貴階級,由於輕易便可獲得女性資源,因此並不珍惜,於是也出現了許多玩弄女性的現象,導致社會秩序十分混亂。

一夫一妻多妾製作為傳統社會的一種現象,也是古人對於一種秩序的推崇。前朝的君臣與後室的妻妾次序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是古人對等級推崇的體現。更可怕的是即使王朝更迭,利益重新分配,權貴階級進行了大洗牌,可是百姓仍然繼續遵循著這種制度,認為其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殊不知這種制度是十分落後的糟粕。除此之外,擁有許多妻妾的人不僅可以任意納妾,還用各種宗法制度約束女性,使其成為私有化的財產,極度不尊重人權。

這種落後現象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被我黨所終結,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為本,強調人人平等,這也是我黨深受國人尊重和愛戴的根本原因。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韋小寶自稱有七個妻子,正是他出身低微不尊禮節的體現

結束語

一夫一妻多妾制,始於母權制後期,為父權制婚姻形式的特點,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最初擇妻範圍多限於姊妹,進入階級社會後,性質改變了,擇妻範圍更廣。一夫一妻多妾制雖然是一項醜惡的社會制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制度在華夏文明史中曾經佔據過主導地位,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由於古代中國戰爭頻繁,導致了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大量喪失,因此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人為引導男性積極地尋找配偶(既得利益者可以輕鬆找尋到配偶,於是大量囤積女性資源),從而在某些層面起到提高人口的作用。也有社會學者認為,這項制度具有慰藉弱者和維繫家庭的作用,尤其是目前世界上仍然有數十個國家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證明這項制度有其合理之處。

然而無論如何解釋,一夫一妻多妾制最終無法逃脫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這種制度的本質是封建王朝中的貴族階級和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和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人為創造的一種落後制度,極大傷害了百姓的利益,動搖了國家的根基,被有識之士所拋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1912年,即中華民國的元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然而此後,國民政府表面上推行新規,但是實際上卻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和監督手段,導致這一規定有名無實,仍然有人數眾多的既得利益群體維持著一夫一妻多妾制。

淺談古人的“三妻四妾”,其實古人只能有唯一的妻子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廢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局面才被真正打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向舊社會的醜惡習俗宣戰,兩千餘年封建王朝中許多腐朽落後的、損害百姓利益的制度被廢除,其中就包括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一夫一妻制廢除後,女性的利益首當其衝得到了保障,從此之後女性不必像古人一樣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而是可以自由戀愛,尋找自己滿意的配偶,此舉極大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從根本上解放了女性,讓更多的女性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中,為偉大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飛龍全傳·第四》

2《禮記·曲禮》

3《北史·卷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