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前陣子看了原著《堂·吉訶德》以及它被翻拍成的電影版,我挺敬佩堂·吉訶德這樣的人物,但只可惜,他僅存在虛構的作品當中。後來看了一些關於它的書評和影評,心裡也有二三想法希望能跟朋友們分享。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在一些影評中,我看到有的觀眾認為影片《堂·吉訶德》中主人公的騎士遊俠故事是可敬的,但也有人認為是可笑的。

我個人認為,他是可敬的。騎士只能有一個心上人,所以堂吉訶德的心中也只有一個喜歡的人,即使他沒與她見過面。這可以反應出堂吉訶德對待愛情是嚴肅和認真的,而社會上很多男人卻朝三暮四、三妻四妾,對愛情采取無所謂、不正經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並且,堂吉訶德具有真正俠義的精神,他熱愛主持正義,行俠仗義,即便是他所做的行俠之事沒有一件是不失敗的,但他仍舊屢敗屢戰。從社會學意義上定位堂吉訶德:他具有喜劇性效果:想法、行動與現實脫節——荒誕、可笑。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其實,我們之所以覺得堂吉訶德的做法是可笑的,是因為我們從上帝的視角去看他了,我們對待他並沒有同理之心,我們也一點都不瞭解他。就正如,如果一個陌生人,天天給你做早餐,一做就做了幾十年,並且他不是出於任何目的,他也不是追求你,也不是求你幫忙。他沒有任何目的地給你做早餐,也不圖回報,那麼我們通常都會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我們素不相干,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我們甚至會思考這個人究竟是什麼目的,趕緊遠離這樣的人。但其實這個給你做早餐的人真的沒有任何噁心。所以,其實,我們跟這個人的價值觀、思想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只是純粹地幫助我們,但我們卻用惡意的眼光來看他。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回到電影中,堂吉訶德不也是這樣嗎?他行俠正義,熱心幫助人們,卻常常被認為他的行為是滑稽的。但其實,他才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但是很可惜,他這個絕對的、沒有私心的善良,與當時社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所以他的好意也必定會被社會人民所吐槽。

我相信,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是需要這樣的人的,但是堂吉訶德的思想在當時也太過於前瞻性了,不適合當時社會的狀況,因此他以悲劇收尾。就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衝突。”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在現實生活中,我沒有遇到過像堂吉訶德那樣一直都這麼善良的人。有時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確實會有一些陌生人向我伸予援手,比如下雨天主動借我雨傘,比如忘記帶錢出門吃飯時,老闆娘樂意免費送我一碗麵,但是假如我貧寒無比,一直讓老闆娘給我面吃,她肯定是不樂意的,因為她並不是慈善家。所以像堂吉訶德那樣這麼存粹、一直善良地為他人服務,我沒有遇到過;但是在緊急情況向我給予援手的陌生人,我常常遇到。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關於電影版《堂·吉訶德》的結局與原著不符,有所改變,也有一些觀眾提出了他們的觀點,有些觀點很有深度,也很精彩。那我也聊聊自己的私見吧。

電影結尾,堂吉訶德臨終前仍舊認為:正義一定能夠戰勝失敗。他對正義保持了一種極高的自信態度。而原著的結尾卻是:堂吉訶德醒悟過來,他不許自己的侄女嫁給讀過騎士小說的人,他意識到他做的這一切都錯了。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我覺得原著中,堂吉訶德到了最後是把自己的一生事業都否定了,這更能凸顯出社會極其黑暗,諷刺意味也更為強烈。畢竟,堂吉訶德在臨終前,已經覺悟到這個社會跟自己的格格不入了,他也意識到自己屢戰屢敗的緣由。

而電影中的堂吉訶德仍舊相信正義一定到來,依舊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諷刺意味就顯得沒那麼強烈了,畢竟他用了一生時間去遊俠,雖然他處處碰壁,但是他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社會的黑暗所在,他仍舊善良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這個社會、正義能夠改變這個社會。

聊聊電影版的《堂吉訶德》

兩者對比,我覺得我更喜歡原著的結尾,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理想和事業都給全盤否定了,更能凸顯黑暗勢力的無比巨大。小小的個體用了一生時間去奮鬥,最終還是被強大的社會所摧毀,這更具有悲劇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