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怦然心动》这是一部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罗伯·莱纳导演执导的青春爱情片。《怦然心动》是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献给初恋、献给青春、献给爱情的电影,

这部片子更是豆瓣130万读者共同认可的永恒经典。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在女主朱莉二年级时看到男主布莱斯的蓝眼睛那一瞬间,朱莉的心就被他击中了。然而布莱斯对她从来没有感觉,他甚至认为朱莉有点怪,不愿意与朱莉深交,但让布莱斯没有想到的是,在不知不觉间他早就喜欢上了朱莉。

诚然,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但其实它所讲述的并不只是关于爱情,从布莱斯和朱莉这两个少年男女的身上,我们更能看到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


朱莉的父母:权威教养型父母

朱莉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儿,在她身上仿佛总有奇思妙想和用不完的活力。朱莉的家庭成员是这样的:她有善良的妈妈,和蔼的爸爸,还有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哥哥。

影片中有一幕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朱莉因为布莱斯说自家院子脏乱差提议想要整顿院子,她得到了妈妈的赞同,但爸爸却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表示反对。饭桌上父母争吵了起来,朱莉也留下了自责的眼泪。然而当父母争吵过后,他们却挨个儿来到朱莉的房间安慰她。他们都表达了对朱莉的爱,以及父母对彼此的爱。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莉的父母高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深怕自己的不好行为让儿女心理产生糟糕的情绪,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权威型教养父母的代表。

针对家长的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家长分为权威型家长、专制型家长、溺爱型家长和忽视型家长四种。而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正是会极其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并且会用理性且民主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权威型的父母会更理解孩子的行为,并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这一点体现在朱莉的父母对待朱莉哥哥们的态度上:朱莉的哥哥即将升入大学,但是他们表示想要做段时间的音乐再去上学,一般的父母绝对是不会赞同孩子有这种想法的,因为音乐是种娱乐方式,想要靠着音乐出人头地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这种前期看不到挣钱的生活方式,朱莉的父母并没有反对,而是理解了自己孩子的行为,更是愿意成为孩子的倾听者,为他们的音乐感到自豪。

而且,权威型教养型父母也会及时热情地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在影片中朱莉爱攀爬梧桐树,看辽阔的天地。但是有一天,梧桐树的主人需要砍掉树,建造一栋房子,朱莉得知这个消息伤心了许久,朱莉爸爸为了让女儿不感到伤心,亲自画了一幅梧桐树的油画送给朱莉,让朱莉又有了开朗的笑容。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也正是这种权威教养型父母,他们的这种高行为关注,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内心充满爱。正是充足的爱可以让孩子成长的更加乐观开朗。如同朱莉,在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成为了一个活泼开朗并且热情的一个女孩子。

布莱斯的父母:专制教养型父母

与朱莉相反性格的布莱斯是一个不善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而他这种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他的父亲:在朱莉二年级的时候,布莱斯一家与其成为了邻居,布莱斯的爸爸总是对朱莉家冷嘲热讽,不是说朱莉家的院子脏、破、乱,就是说朱莉养的鸡生的蛋有沙门氏菌,吃下去对身体不好,并且还对朱莉因为爱护梧桐树的行为感到愚蠢,甚至在布莱斯妈妈诚邀朱莉一家来聚餐的时候,布莱斯的爸爸在餐桌上不停地含沙射影。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布莱斯爸爸不仅对朱莉一家含有敌意,并且在自己的家庭中也总是凸显自己的高高在上。电影中有一幕,布莱斯的姐姐跟他顶了几句,他就扯大了嗓子骂了过去,当布莱斯没有好好询问朱莉关于鸡的问题时,布莱斯的爸爸就冷嘲热讽的骂布莱斯,惹得一顿饭吃下来家庭氛围异常沉默。

布莱斯的爸爸就是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另一种专制教养型家长,这种家长的教养方式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如果孩子稍有不遵循自己意图,就会对他们进行教育,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设计蓝图去成长,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和监督。

布莱斯爸爸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粗暴,更是在情感方面,父母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要求与意愿,通常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漠和忽视。他们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通常“罚”多于“奖”。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布莱斯形成了一个回避型依恋性格的人,这种人格的性格特征就是自卑、不相信他人;没有安全感、孤僻自闭、难与人沟通;不求上进、追求安逸;冷漠、被动、不坦诚、不懂表达、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会自我攻击怀疑、敏感、自私、又缺乏责任感。

这些我们可以从布莱斯对待朱莉的感情上看出来:当朱莉不断向他示爱的时候,他不断逃避,在朋友当着他面诋毁朱莉家庭的时候,他不会勇敢地站出来为朱莉发声,而是选择附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不坦诚的人。

里根总统说过: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以及有效的鼓励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认识到自我价值。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成为了什么样,而是父母促使自己的孩子变成了什么样子。

导演:让父母成为引导孩子的老师,以至于孩子在青春期不至于迷失


在2007年的时候,当时60岁的美国导演罗伯·莱纳以一部《遗愿清单》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而在3年后,他却骤然换了一个角度,以一部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著名小说的电影《怦然心动》,通过两个孩子之间的“恋情”来表示他对成长的思考。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在提到《怦然心动》这部作品在他心中的分量时,罗伯·莱纳答案表示:“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重要,你其实也会遇到或作为布莱斯这样的彷徨的男孩。当你在12岁到13岁这样一个阶段,你会对很多事情感到疑惑。”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有一个导师和引导此时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这样的角色通常应该是母亲或是父亲,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布莱斯的父亲自己对世界就充满了愤怒,导致布莱斯在一段时间里也是迷失了自己,但是布莱斯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祖父在生活中告诉他,他是谁,他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朱莉也是非常幸运的,她有一个家庭给她正确的价值观。她对自己的价值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她也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其它家庭的孩子们也可以从中受益,去寻求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价值观有误,有时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结语:


《怦然心动》:朱莉和布莱斯背后,是权威父母和专制父母的较量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怦然心动》这部爱情电影其实更是为了告诉我们:与其做一个像布莱斯父亲那样,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控制和约束孩子行为和情感的父母,不如像朱莉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并用理性且民主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