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犯錯,很多人都會覺得他還是個孩子,還小,所以一般不會對孩子犯錯進行責罰。

之前網上有這樣一個視頻,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在地鐵上總是不斷用腳踢打旁邊陌生的女士,被踢的女士提醒了孩子的媽媽,但是孩子媽媽只是看了看什麼都沒說,結果孩子變本加厲,甚至開始動手,這位女士忍無可忍直接打了孩子一巴掌。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這段視頻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孩子小不管怎樣也不應該和孩子動手,但其實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孩子媽媽的態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說過,“光靠鼓勵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沒有懲罰,培養不出優秀孩子。”

加拿大甚至還有專門的法律規定父母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懲罰孩子,這也表示,孩子犯了錯誤,不管是故意還是無意,家長都應該適當給予懲罰。

但是家長一定要知道懲罰,並不是為了讓孩子怕你,懲罰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知錯能改。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所以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以以下兩點為前提:

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前提

任何懲罰都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成長過程中獨立意識會越來越明顯,一旦自尊被傷害,很容易造成自卑敏感的性格。

懲罰要適度

給孩子的懲罰必須是孩子能夠接受的,能做到的,不能過分懲罰。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下面給大家分享三個懲罰孩子的小妙招

01.懲罰前先弄清楚事實,讓孩子明白錯誤

教育家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曾有一天看見一個男孩用石頭砸其他同學,於是讓這個男孩去校長辦公室。

當陶行知結束工作回辦公室時,發現男孩已經到了,於是他先是給了男孩一顆糖,說:“這是你的獎勵,因為你的守時。”然後他又給了男孩一顆糖:“這顆是獎勵你在我讓不打同學的時候,你馬上住手了。”

在男孩猶豫地接過糖的時候,陶行知接著說:“我向別的同學瞭解到,你打同學是因為那個孩子欺負女同學,你很正義,所以我再給你一顆糖。”

男孩低下了頭:“校長我錯了,不管怎樣我都不應該打同學的。”

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笑道:“你已經認識並且承認了錯誤,我要再獎勵你一顆糖,拿上這顆糖,你可以回去上課了。”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先弄清楚事實,然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真正的教育孩子,不然過激的懲罰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

02.懲罰重要,寬容也一樣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老禪師有一天夜裡在禪院裡散步,看見牆邊有一張椅子,必然是有弟子翻牆出去了。老禪師沒有喊人來,他移開了椅子,自己蹲在了旁邊等著。

過了會,一個小和尚翻牆進來,夜色裡沒有看清楚,踩著老禪師的背跳了下來。

小和尚驚慌失措,等著老禪師的責罰。

沒想到老禪師只是說了一句:“夜裡涼,快回屋去吧。”

小和尚離開後,心裡反而更加愧疚,從此再也沒有偷偷出去玩,反而更加認真地學習。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其實在家庭裡也一樣,家長在需要懲罰的時候適度寬容,反而會讓孩子自覺認錯,更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03.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故事,一天一個男孩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他慌亂的跑回家,和父母說了這件事。

在他以為父母會為他解決的時候,父母說了這樣的話:“你已經長大了,要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你打碎了人家的玻璃,就應該自己買塊新的賠給人家,你不是有我們給你的壓歲錢嗎?”

孩子開始不願意,但是看到父母沒有再說什麼,只能自己拿錢去買玻璃。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男孩父母陪他一起去了領居家,但是讓男孩自己主動去和鄰居道歉,男孩忐忑的來到鄰居面前,低頭說到:“對不起,我把您的玻璃打碎了,現在賠給您,實在抱歉。”

鄰居看到孩子主動認錯,回屋拿了零食要送給他,孩子的父母阻止道:“我們的孩子犯了錯誤,這是他應該做的,不應該得到獎勵。”

男孩本以為鄰居會責備自己,沒想到還誇讚自己,明白了犯錯並不可怕,因為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懲罰。

三個絕招兩個前提,巧妙應對孩子犯錯

成年人也會犯錯,孩子更不用提。犯錯其實很正常,也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家長對於孩子犯錯的處理方式。

適度懲罰而不是大打出手,不僅會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積極改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