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慶餘年"主角詩詞冠絕?因唐宋文人憂國憂民,武將只能旁聽

近日《慶餘年》電視劇熱播,講述男主角意外來到古代,六歲習武,十六歲入京,立足京都官場呼風喚雨,文能憑藉從現代社會學來的《紅樓夢》以及唐詩宋詞獨步天下。

尤其說到唐宋詩詞,是中華的一大瑰寶,為何在那個時代文人騷客會那麼多,甚至詩詞更是展現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呢?存在的緣由要從以下說起!


為何

圖:《慶餘年》劇照

文人對軍事的影響

從唐到宋,隨著職業分工越來越專業化,“才兼文武”成為遙不可及的理想,軍事的重要性卻未曾消失。文士可以自己處理軍事工作嗎?多數是不行的。文士若無法處理軍務,只能讓武人取得兵權。

宋代形成了文武對立,而且在價值觀念上認為文優於武,文官認為武人缺少廉恥道德,不可能放心讓這些人去主導軍事。文官決策,武官唯命是從地執行,就成為文官想達成的理想。當決策者與執行者因認同分歧而懷有敵意時,決策很難被落實。雖然宋仁宗朝確立了文臣統兵不必改換武官銜的體制,但在實施上則多有調整,宋神宗朝幾次對外用兵,主帥多為宦官或武官。所以說宋代從仁宗以後,大致建立起以文官來負責軍事決策的體制。


為何

圖:唐宋文人墨客

寄情于山水之間

重文輕武既然已經成為既定國策,那麼文人養尊處優、舞文弄墨或許就是宋代文人真實的寫照。文人在宋朝的社會地位相當高,其生存權利得到了極大地保護。

宋代的文人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在這種優越的條件下就更有閒情逸致,寫一些抒情詩文,召集一些文人墨客飲酒作樂便成為宋代文人的一大愛好。翰林學士範鎮,召集眾多文人組成“飛英會”,在春季鮮花盛開時節在花架下宴請文人學子,花落誰的酒杯誰就要飲酒作賦。


為何

圖:文人聚會賦詩

應對頑固的科舉考試

唐朝時期平民百姓想要當官就要參加科舉考試,而在科舉考試裡面,詩文是一定會考到的。所以就算是有很多的文人不想學習作詩,但是他如果想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那他也必須要學習作詩。

宋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拓寬了文人的發展道路,同唐代的科舉制相比,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趨於完善。比如增加殿試,即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考中者皆是“天子門生”。殿試考中者,皇帝還會賞賜“聞喜宴”,這些高中者與皇帝一同進餐,使得這些文人自我感覺甚是良好。


為何

圖:科舉考試

經濟發達,滋養文人墨客

當時的唐宋時期經濟空前發達,百姓生活富庶,所以很多人在沒事幹的時候就會去作詩,這樣也可以打發時間。特別是貞觀之治的那個時期,詩人真的是非常多,不要說一些普通的詩人了,就算是一些著名的詩人也是非常多的。

唐宋發達的經濟也為詩歌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如果當時的經濟狀況沒有那麼好的話,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的人出來作詩,因為他們需要為生計發愁,又怎麼會有時間出來作詩呢?所以,經濟狀況對於詩人的產生也是相當重要的。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這些精神上面的追求就更加多了。


為何

圖:清明上河圖

唐宋後期戰亂,引發文人惆悵

安史之亂讓唐朝從此由盛轉衰,甚至走向滅亡,而在這一次的暴亂裡面,唐朝又出現了很多的新詩人,杜牧和李商隱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靖康之恥之後,多數文人流亡到南方之地,心中悲憤難鳴,辛棄疾和李清照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這些詩人致力於用詩來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也有人想要用這些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憤恨等等。所以,亂世不僅造英雄,其實也會造詩人。唐宋的每個時期,也造就了文人被滋養的環境。


為何

圖:靖康之恥

唐宋文人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當然也是國富民強的表現。但是後期這些文人成為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毒害作用。他們沒有實戰經驗,也使得武將無法立身,最終在國家危難之時只能置身事外,只顧自保,葬送了國家大好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