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查:无数年轻人到死都回不了家乡

文 :温乎

乡村调查:无数年轻人到死都回不了家乡


温乎曰: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1

国庆期间回了趟山西老家,看望了两代老人,除了短暂停留,基本都在路上,不禁再次感受到什么叫“见父母一面就少一面。”


前些年莫名其妙来了江苏,和家乡隔着1500公里,回家次数只能按年计算,现在成家立业,要是赶上什么不可预测的因素,2、3年回一次也正常。


和老人们见面的次数,其实也能数的过来。


可能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现状,家乡留不住人,大城市没有根,即便娶妻生子结婚嫁人,也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


昨天回来时间还早,跑去看了热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这部电影属于主旋律电影,农村医保、科技小镇、直播带货、农村扶贫都有了,总体质量不错,也挺煽情催泪。


情绪烘托到位,哭就是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和现实是两码事,《我和我的家乡》的片段来源于真实事件,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的时候,恐怕没有家乡的代入感。


因为选入电影的事件,或者被树立成典型的案例,都是稀有的个别现象。


如果每个农村、每个县城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还得了?典型的意义就在于稀有,要是都这样,也就没有单独拎出来说的必要了。


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和县城而言,进步都是缓慢的,可能10年后才能发现,噢,原来真的发展进步了。


所以回馈家乡和留在家乡,大部分年轻人真的没有代入感。


从我这次回老家的感受来说,那些从小地方走到大城市的年轻人,对家乡的感觉恐怕是又爱又恨




2


爱很好理解。


你的父母和亲戚都在家乡,也就把你的根栓在家乡,不管身在哪里,总要隔三岔五回去看看,不爱家乡爱谁去?


所谓爱家乡,其实爱的还是家乡的人。


恨是因为留不下。


比如我家在山西北部的一个小镇,全镇只有一万多人,都指望着两座煤矿讨生活,除了挖煤基本没别的事情可做。


我是文科生,又不会挖煤,回去能干什么?


其他工作也有,比如小饭店、小超市、小澡堂之类的煤矿周边产业,去里边做个营业员或者搓澡工什么的,一个月千把块钱,别说养家糊口了,自己吃饭都费劲。


隔壁是三万人口的县城,也没什么工商产业,每年只有两次就业机会,一次是县政府招事业编制和公务员,一次是国企招工。


但是这两次就业机会,根本不可能容纳庞大的待业青年群体。


在狼多肉少的环境下,也就没有公平竞争的说法。毕竟几百人盯着一个岗位,此时家里不拼命更待何时?于是走关系、拼背景、送礼等手段都来了,哪怕你的能力再强,没有关系都是扯淡。


这也是为什么小地方总是讲关系,其实都是逼出来的。


因为能力和学历有可复制性,关系才是不可再生资源,你可以在外求学王者归来,但关系这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你能奈何?


而且小地方除了工作岗位少,社会需求也少的可怜。


比如我一个95后表弟,在北京跟了几年剧组,把电影的生产套路学的明明白白,自己又技术过硬,完全可以在影视圈混。


如果回了小县城,哪里有他的容身之地?


可能好不容易用电影器材拍了一段视频,自己正欣赏着呢,旁边走来一大爷,不屑一顾的说你拍的啥玩意,还不如我用手机拍的呢,背景虚化和美白磨皮都有了,你的电影器材行吗?


一句话就能把你堵死,还折腾什么劲。


其实在小地方混的好不好,和个人能力没关系,主要看你有没有社会关系,以及有没有适合的行业。


这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环境。


所以年轻人们不是不想留在家乡,实在是留不住。


对于小地方出来的年轻人来说,但凡有点手艺或者想法,只能往大城市走。


虽然大城市也讲究关系,这是全世界的通病,我们不必忌讳,但大城市在关系之外,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让你凭能力或者机遇闯出来。


而且大城市受到政策和资本的影响巨大,相当于资源汇聚的流量池,往往一个政策、一个资金流向,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随着流量池里的浪潮浮动,有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莫名其妙就能挣一笔钱,可能马上就翻身了。


在一潭死水的小地方,属于政策和资本的辐射边缘,可能几十年都遇不到一点波澜,翻身就别想了,能糊口就知足吧。


老话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如果能站在小地方的食物链顶端,也就是鹅城两大家族的角色,出门前呼后拥回家颐指气使,生活体验感肯定不是大城市工薪阶层可比的。


可我们这种小地方的小老百姓,要想有点奔头,只能去做凤尾。


而且在小地方一个月挣2000块钱,勉强够维持生活,一旦离开那个地方,马上捉襟见肘。在大城市一个月挣5、6000千块钱,省吃俭用一点,存2000块钱基本没什么问题。


无形之中就实现鸟枪换炮了。


前几天两位老人家不想让我走,我说要是留在镇上没工作,你们还要嫌我没出息。


结果我爸来了一句,那是肯定的。


嗯,亲生的也遭嫌弃。


所以说,别人在意的只是结果,没人关心过程。



3


时代潮流奔涌向前,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的主题之一就是进城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进城求学、创业、闯荡世界,到现在的进城学习、工作、谋前程,整整两代人不断从家乡走出来,到城市安家落户。


有的从村里走到县城,有的从县城走到省会,有的从省会走到北上广,这背后是国家崛起的进程,也是中国人追梦的征途。


如果说第一代人是拓荒者,那么第二代人就是接力者,第三代人对曾经的家乡没有情感寄托了,才是城市的原住民。


最苦逼的就是我们这种刚进城的前两代人。


父母亲戚都在家乡,把我们的根也栓在家乡,而我们却只能死不回头的往大城市奔,做一个回不了家乡,根也不在城市的人。


苏轼在《屈原庙赋》里说:“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你想想是不是这种感觉。


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