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作為一部獻禮劇、主題劇,我本以為《山海情》像某些平庸的命題作文一樣,充滿了假大空的口號、不合時宜的煽情與令人尷尬的強行感動。但當我真正觀看之後,所有的偏見全部被打翻,並且為自己沒有錯過這樣一部好劇而慶幸不已。

《山海情》的劇情線很簡單,主要講的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從寧夏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玉泉營地區開始“吊莊”生活的移民們,是怎樣從無到有地建設他們的新家園。

為什麼要移民?因為窮,實在是太窮了。聰明能幹的李水花,因為一頭驢、兩隻羊和兩筐雞就被父親賣給鄰村毫不相識的人家做媳婦;三兄弟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的時候誰穿;一日三餐村,除了洋芋便是玉米,或許偶爾能吃上面,國家發下來的扶貧雞也基本被宰殺吃掉了。而且還缺水,好不容易打來的水苦得連牲畜都不願意喝,不加點糠料根本喂不下去,而人也這樣跟著喝兩口。


《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這樣的環境下,村民基本上是窮、苦、懶的狀態。

將部分村民移民到玉泉營地進行開荒,是希望他們能夠靠自己的雙手營造出一個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從無到有,談何容易。

故事的講述,便是從農校剛畢業的馬得福勸說吊莊移民的逃回家的7戶村民開始。離開自己的家園,去一個更窮更貧瘠的地方,付出更多的努力,只為了一個大家誰都沒有見過的未來。要把這種理想主義變成現實,何其艱難。

前來金灘村“吊莊”的村民們,生長於惡劣的西北風沙氣候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泥土的顏色,每個人的語言也帶著濃厚的口音,充滿了鄉土氣息。在黃沙漫天的地方居住,在土地裡討生活,怎麼洋氣得起來呢。但就是他們這不洋氣的生活,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感同身受,為他們的困境而焦急,為他們的曙光而歡欣。


《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說好的黃河水灌溉田地,到了這兒才發現要用到別人區的水庫,同時還得高價買。花錢之後,對方還只做表面功夫,並不像承諾那樣放出能讓他們澆地的水來。

莊稼人就指著地裡的莊稼過活,眼看著莊稼都保不住了,誰不生氣?好在有大領導開會,馬得福帶著鄉親們共同過去討到了說法,至於領導話語中對馬得福若有若無的威脅,馬得福也只能受著。

除了缺水,還有缺電。相關部門規定,金灘村的用戶必須到達60戶才能通電。偏偏天意弄人,一共只湊齊了59戶村民。馬得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天天去供電所打卡,希望能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只是辦事人員也有難處,大家也就只能這麼僵持著。

全劇感動了無數人的一個場面,正是在這個節點上發生了。水花帶著自己的女兒和癱瘓的丈夫,拉著家當,在戈壁灘上趕了7天7夜的路,成為了金灘村第60戶居民。

不管是代表著村民利益、天天為村中事務著急上火四處忙碌的基層幹部馬得福;還是性情堅毅、從不向苦難低頭,始終保持樂觀心態的水花,無不是用他們樸素的言行深深地震撼了我們,而非假大空的口號與晦澀難懂的說教。


《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山海情》不光體現了每個個體的不平凡,還著重表現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平凡。在國家政策下,沿海地區的福建負責幫扶寧夏的扶貧項目。福建的陳金山副縣長,和負責研究黃河治沙的凌教授,都離了家鄉來了玉泉營地。

在他們的努力下,移民們種出了本不可能在寧夏生長的雙孢菇,賣到了一些錢,第一次看到了好生活的希望。

但生活永遠不像遊戲簡單,雄關漫道真如鐵,跨過一關,還有一關越。蘑菇市場因飽和而掉價,村民也因此情緒不穩定,甚至有毀棚拆棚的事件發生。

專注技術研發、一心科研的教授也開始想盡辦法為村民的蘑菇找銷路。

一面是不再年輕的教授為村民的生計而四處奔波;一面是忙碌多年、上下為難,27歲沒成家的馬得福費力不討好;一面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麻副縣長讓馬得福號召村民配合他做表面工作,為麻縣長的個人政績貼金。


《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蘑菇能不能賣出去?弄虛作假的上級能不能被開除?村民們能不能讓馬德福省點心,讓他過個一兩天的安心日子?水花家的貸款能不能還上?

每個階段都有新的困難,實在讓人揪心。但神奇的是,他們的身上就是有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讓人相信他們總是會解決掉眼下的問題,一步又一步邁向美好的生活。

2020年有一句話非常出名:歷史的一粒塵,落在時代中每個個體的身上,便是一塊巨石、一座大山。我想用類似的意象來形容《山海情》帶給我的體悟:

每個個體都是渺小的一粒塵,但當這些個體們聚集在一起,齊心協力沿著某一個方向前進,便足以推動歷史的巨輪,形成浩大的時代洪流。


《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在這樣的洪流下,什麼樣的困難都能被逐一克服。

洪流聚於人民,每個人民都是了不起的歷史創造者。凌教授是這樣的人民,水花是這樣的人民,馬得福是這樣的人民,陳金山是這樣的人民,參與吊莊項目的村民們、人民幹部們,參與福建寧夏對口援助項目的企業和政府,都是這樣了不起的歷史創造者!

我知道歷史上的真實情況肯定比電視劇中面對的困境更復雜,但是那一輩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硬是開創出了我們的今天——也就是當時的他們所想象中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絕對比我們所能看見得更了不起。正是他們這樣的人,為子孫後代們打拼出了美好未來,擔當了一個民族的脊樑。


《山海情》:“土掉渣”的方言裡,咋就充滿了蕩氣迴腸的史詩感?


要論如何描述他們,還是百年前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過的這一段話最貼切: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