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乌龙事件,是自主命题的锅还是全国统考的锅?代表委员隔空辩论

VCG11497436148.jpg

疑似泄题、考题超纲、错把答卷当试卷发,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几桩乌龙事件怎么发生的?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各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自主命题的锅,有人认为是全国统考的锅,南辕北辙,形成隔空辩论之势。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指出,部门高校对国家的自主命题规定执行不严,应当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并分步推进全国统一命题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郭长刚觉得,这些事件突显了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弊端,建议取消统考,将招生考试自主权下放高校。

苏大校长:制度执行不严

两人各有论据。

熊思东说,意外状况都发生在高校自命题科目的考试中——西南大学疑似泄题的科目是学校自命题的自然地理;电子科技大学的自命题科目固体物理试题内容与考试大纲出现偏差,导致考生几乎交白卷;错把答卷当试卷发的山东师范大学,那场考试考的是自命题科目外语教学理论基础。

VCG111116768233.jpg

熊思东表示,教育部出台的《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对命题人员、命题制度、命题场所、保密制度等都有明确要求,比如“招生单位自命题要按科目组成命题小组,至少应当由两名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并且近期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组成”“试题答案保密保管、运送交接等各工作环节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等等。但接二连三的考研事故,暴露出相关高校对自主命题制度执行不严、组织领导不力、监督管理松懈。

他认为自主命题的管理模式需要优化和标准化,“自主命题的高校仅有少部分建有标准化题库,可以考前随机抽取试卷。多数高校都把命题当作临时任务,采取当年度由多个或单个教师实时命题,从命题、审题、制卷,到命题答案保密保管、印制、分装、寄送考点等环节都由非专业人士担当,完全依赖老师的经验和自觉,缺乏统一的标准,任何环节都会出现漏洞或风险。”

“自主命题考试本是出于诸多因素考量,为让相关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所需人才而设置,但比起全国统一命题的英语、数学等统考科目,自主命题问题较多。”熊思东表示,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命题是专业、严肃的工作,理应有一套严格科学的操作程序。

上大教授:制度够严,执行够细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不这么认为。他说,主管部门对于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要求已是细致入微,问题不是执行不严,而是招考自主权下放不够。

WechatIMG35.jpeg

“教育部门的规定不可谓不细致,小到命题小组和复试小组的具体人数、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比如考生面试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获得20分钟时间,但事实上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这么久。有时候,判断一个学生好不好,5分钟就足够了。”郭长刚的感受是,招生单位执行落实教育部招生规定时不可谓不严肃认真,“每次招生考试都如临大敌,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招生领导小组进行指挥领导,从招生简章制定开始,仅一个初试环节就要出台近20种办法、规定、要求等。”

郭长刚指出,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涉及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等等各个方面,如此完善却仍难以避免乌龙事件,“这凸显出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到了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时候。”

两种建议:国家统一命题&取消全国统考

于是,两位教育从业者给出了大相径庭的建议。

熊思东向人代会提交代表建议,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拥有自主命题权的学校引导和监管,制定出台统一的“自主命题管理办法”,定期对自主命题高校进行抽查和评估;各自主命题高校要严肃自主命题工作纪律,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确保自主命题各个环节安全有序,否则主管部门便应严肃问责,采取取消自主考试命题资格与阅卷资格等惩处措施。

熊思东希望分步推进全国统一命题工作:一方面,同类型高校或拥有相同(相近)学科的高校可以共同组建专业题库,联合命题,降低高校单独命题的风险,做法类似国内常见的法律硕士联考、管理类联考等;另一方面,对于同一区域的高校,可由一个或多个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权威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命题,“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第三,在以上试点改革基础上,逐步推广国家统一组织命题。

郭长刚则从这些乌龙事件延伸开去,认为全国统考制度还有更大弊端,最值得反思的是不利于高校分类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因此,他向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参考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方式,取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将招生考试的自主权下放给各高校,由高校自己决定选拨人才的标准和方式。除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必考课目外,各高校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时间的安排也应具有自主权,“外语也不一定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必考科目,因为研究生层面的专业划分都比较细致,有些专业领域中国文化特色比较强,涉及的面也比较窄,并不需要考核外语。”

作者:钱蓓

摄影:叶辰亮

编辑:李静 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