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學考試烏龍事件,是自主命題的鍋還是全國統考的鍋?代表委員隔空辯論

VCG11497436148.jpg

疑似洩題、考題超綱、錯把答卷當試卷發,201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幾樁烏龍事件怎麼發生的?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各有不同觀點,有人認為是自主命題的鍋,有人認為是全國統考的鍋,南轅北轍,形成隔空辯論之勢。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指出,部門高校對國家的自主命題規定執行不嚴,應當完善制度、加強監管,並分步推進全國統一命題工作;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教授郭長剛覺得,這些事件突顯了全國統一考試製度的弊端,建議取消統考,將招生考試自主權下放高校。

蘇大校長:制度執行不嚴

兩人各有論據。

熊思東說,意外狀況都發生在高校自命題科目的考試中——西南大學疑似洩題的科目是學校自命題的自然地理;電子科技大學的自命題科目固體物理試題內容與考試大綱出現偏差,導致考生幾乎交白卷;錯把答卷當試卷發的山東師範大學,那場考試考的是自命題科目外語教學理論基礎。

VCG111116768233.jpg

熊思東表示,教育部出臺的《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對命題人員、命題制度、命題場所、保密制度等都有明確要求,比如“招生單位自命題要按科目組成命題小組,至少應當由兩名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並且近期承擔教學工作的人員組成”“試題答案保密保管、運送交接等各工作環節的規範管理和監督”等等。但接二連三的考研事故,暴露出相關高校對自主命題制度執行不嚴、組織領導不力、監督管理鬆懈。

他認為自主命題的管理模式需要優化和標準化,“自主命題的高校僅有少部分建有標準化題庫,可以考前隨機抽取試卷。多數高校都把命題當作臨時任務,採取當年度由多個或單個教師實時命題,從命題、審題、制卷,到命題答案保密保管、印製、分裝、寄送考點等環節都由非專業人士擔當,完全依賴老師的經驗和自覺,缺乏統一的標準,任何環節都會出現漏洞或風險。”

“自主命題考試本是出於諸多因素考量,為讓相關高校有針對性地選拔所需人才而設置,但比起全國統一命題的英語、數學等統考科目,自主命題問題較多。”熊思東表示,研究生入學考試自主命題是專業、嚴肅的工作,理應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操作程序。

上大教授:制度夠嚴,執行夠細

上海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郭長剛不這麼認為。他說,主管部門對於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要求已是細緻入微,問題不是執行不嚴,而是招考自主權下放不夠。

WechatIMG35.jpeg

“教育部門的規定不可謂不細緻,小到命題小組和複試小組的具體人數、每個考生的面試時間都有嚴格規定。比如考生面試要求每個學生至少獲得20分鐘時間,但事實上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這麼久。有時候,判斷一個學生好不好,5分鐘就足夠了。”郭長剛的感受是,招生單位執行落實教育部招生規定時不可謂不嚴肅認真,“每次招生考試都如臨大敵,成立以校領導為組長的招生領導小組進行指揮領導,從招生簡章制定開始,僅一個初試環節就要出臺近20種辦法、規定、要求等。”

郭長剛指出,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體系涉及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等等各個方面,如此完善卻仍難以避免烏龍事件,“這凸顯出我國研究生招生制度到了需要進一步改革的時候。”

兩種建議:國家統一命題&取消全國統考

於是,兩位教育從業者給出了大相徑庭的建議。

熊思東向人代會提交代表建議,呼籲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對擁有自主命題權的學校引導和監管,制定出臺統一的“自主命題管理辦法”,定期對自主命題高校進行抽查和評估;各自主命題高校要嚴肅自主命題工作紀律,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確保自主命題各個環節安全有序,否則主管部門便應嚴肅問責,採取取消自主考試命題資格與閱卷資格等懲處措施。

熊思東希望分步推進全國統一命題工作:一方面,同類型高校或擁有相同(相近)學科的高校可以共同組建專業題庫,聯合命題,降低高校單獨命題的風險,做法類似國內常見的法律碩士聯考、管理類聯考等;另一方面,對於同一區域的高校,可由一個或多個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組建權威的第三方專業機構負責命題,“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做”;第三,在以上試點改革基礎上,逐步推廣國家統一組織命題。

郭長剛則從這些烏龍事件延伸開去,認為全國統考制度還有更大弊端,最值得反思的是不利於高校分類發展和高水平大學建設。

因此,他向政協提交提案,建議參考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試方式,取消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全國統一考試製度,將招生考試的自主權下放給各高校,由高校自己決定選撥人才的標準和方式。除思想政治理論作為必考課目外,各高校對考試科目的設置、考試時間的安排也應具有自主權,“外語也不一定作為研究生階段的必考科目,因為研究生層面的專業劃分都比較細緻,有些專業領域中國文化特色比較強,涉及的面也比較窄,並不需要考核外語。”

作者:錢蓓

攝影:葉辰亮

編輯:李靜 薄小波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