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师徒关系

古人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中医离不开老师,从古到今的集大成者都是名师指点的典范。在古代学习中医,并不是什么高端的学问。最初的医巫不分,到后来成为一门职业,整体上还没有归为一种阳春白雪的地步。到了元明时代,甚至有三教九流,其中医生的地位也是低端的流。

古代中医地位高出现在宋代,典型的是儒医。这个时候皇上喜欢医学,所以大臣们也喜欢;皇上喜欢读读医书,大臣们也喜欢。特别是杯酒释兵权后的文人治国,对于医学这种具有儒家仁学特征的学问得到了重视。

对于医学的学习,由国家的教育机构,不过这样的机构并不能够完全的为老百姓服务。大量的医疗活动还是依赖于民间医生来完成,这里的民间医生成分十分复杂。并不需要官方的认可,就可以行走民间,卖药,看病,等等。这样的情况在五十年代后还有很多,一些医生也没有职业的服装,而是走方乡里,赚不到几个钱,当然其中有的是真水平,有的是欺骗的。

医学真正成为一门老师培养模式的,今天是最明显的。一是有师徒关系的存在,这样的带徒弟模式一直没有消失;二是普遍化的大学教育。这样的模式下,学习中医的培养模式,逐渐的从单一老师的模式变化为广泛的模式。过去的学习,要进行跟师,从学徒学可能一生就一个老师,出师后在行医过程中会有其他的老师,如我们知道的朱震亨。但那个时候,老师是相当的少。而今天不同,一个医生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到大学的培养,但就大学来讲因为课程设置多样的问题,也会遇到几十个从事医学教育的老师。

这样的模式目前成为主流,所以医生的培养就会以书本的学习为主,课堂的学习为主,而与老师们之间缺乏一种师徒的关系。在大学一个老师会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课,讲伤寒的不讲内科,讲内科的不讲妇科,这样的模式导致医生的培养呈现全面的综合化模式。所以,有很多老师。但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分散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会形成稳固的师生关系。

也正因为此,中医的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竟然奇怪的被一些人忽略了。这近年来关于大学教育的弊端说的多,甚至于一些没有上过几天学就偷偷做中医治疗的人也以大师自居,对高校的学生不屑一顾。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出现,根本还是出在学习方法上。这里的一些人,是喜欢传统师生关系的,这种模式就是师承,学生拜师傅,然后跟师、侍诊、试诊、出师,再反过来带徒弟。这样的模式这几年很流行,一些国医大师带上几十个也不足为奇,而民间拜师风气更甚。这是什么情况呢?实际上一些人表达了对中医发展特别是传统模式的关切,一些人不过就是赚钱而已。

这样的模式好处有,主要的是一带一,数量少,好控制。老师望闻问切,学生跟着学;老师采药,学生跟着学。所以这种模式传承,老师水平很关键,跟对老师和跟不对老师不一样,而且在过去这样的模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松获得。所以,现代化的教育取代了这样的模式,变为量产,很快的扩充了中医药的队伍,但是结果现代教育模式却失去了精准性,学生太多,老师管不过来;老师水平层次不齐,对学生影响不一。可能学过一门课程,结束连老师叫什么都不知道。

中医,与师徒关系


这是目前主要的模式,但是已经有不少的需要改革的呼声。回顾这么几年来的学习,我的感觉这样的模式对于坚持做中医的有很多可以商议的地方。因为学的东西多,内容杂,按照专业分化,但临证不足,学生很多上了学,没有看过病,常见病不会,望闻问切不会,这样的情况可以延伸到博士硕士层次。由此,在真正开展中医临床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民间传承者所不齿。

当今的高等教育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大学教育的普适化,一方面师承教育的精英化。这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点,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实验,但是真正的效果展示并没有完全的表达。关键的问题是当前就业的问题与师承学习的矛盾问题,就业核心是人才的层次,师承这方面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师承班不考研能不能就业的问题,将来行医的问题,无法进入大型综合医院的问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