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报刊摊

记忆中的报刊摊

散文:记忆中的报刊摊


小时候的爱好就像一粒种子,种在了心上,也种在了时间的长河里,心中虽然没有泥土,但是种子照样会生根发芽,也许能够开花结果把。喜欢读书,喜欢文字,喜欢油墨的馨香,喜欢打动心灵的语句。这个爱好从小时候一直坚持到现在了。我曾经在文中说过多次小时候买书的故事。那个时候真的是生活困难的时候,还把生活费结余出来,去买一本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现在生活好了,经济上也不再拮据了,买书更是我最大的爱好之一。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各种期刊和杂志,到现在我还一直订阅着读者杂志。也帮儿子订阅着读者校园版,今年的订阅里面又增加了一本微型小说选刊。前两天在网上一狠心又订阅了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和散文杂志。喜欢读书的毛病看来是改不了了,但是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尽量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读一读小说和散文吧。

订阅的散文到了,可是这一期的散文令我大失所望。首先封面变得都有点不熟悉了。里面的文字也是那么的晦涩难懂,令人简直读不下去。散文应该是娇小可爱的,现在散文杂志里面的散文都是长篇累牍了。散文杂志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一种干净清爽的杂志,语言轻松幽默,有灵性,读来令人心情愉悦。现在的文字为什么那么难懂了呢?为什么让我读不下去了呢?是我变了还是散文杂志变了呢?

看着散文杂志里面现在的文字,看着散文杂志现在的封面,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又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初期。

那个时候我正在聊城四中读书。学业闲暇的时光,爱和同学一块儿结伴儿出去。走到古楼东面的楼东大街的邮局,因为邮局的门口有一个书报摊。那个时候的邮局在楼东大街的路北,现在这个邮局搬到了路南,但是门口已经没有卖书报的摊位了。

那个时候在邮局门口摆报摊的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太太,身材微微的发福,脸色非常的慈祥。她坐在一个带靠背的马扎上,静静地看着我们选书挑书,只是静静地看着,也不给出自己的建议。琳琅满目的杂志就摆在她的小三轮上。我们到那里去的目的就是到这个小书摊去看一看书,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候和我同去的一般都是我的同学赵文鹏,我们两个都喜欢读书,特别喜欢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散文。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中美女帅哥的封面里有这样一本散文杂志,特别的清新悦目,它的封面一般都是淡黄色或者白色的,上面的图案也比较清新高雅,没有什么美女,也没有帅哥。但是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让人久久不愿意离去。

散文:记忆中的报刊摊

我们走到那里一般会拿出散文杂志,首先翻阅一遍里面的目录和内容。同学赵文鹏最喜欢购买散文,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我好,他买了我也能看。但是他买书有一个特点,就是看一看这本杂志里面有没有名家或者大家的散文,如果有的话他就买,如果没有他可能就不买了。

那时候的散文杂志里面的文章都特别的轻松愉悦,文字似乎有了灵性,不像现在那么的晦涩难懂,让人看不下去。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真的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那个时候街头的报刊亭还是比较多的,卖各种书报杂志,特别是文学书籍更是令人欢迎。像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等各种文学期刊都是深受我们的欢迎,可惜囊中羞涩,只能捡便宜的买。于是青年文摘、读者和散文就成了我们的最爱。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只要有时间,我们总喜欢往报刊摊前面去。去欣赏那琳琅满目的杂志,去寻找心灵的安慰和慰藉。在文字里面我们可以忘却自己,忘却现实。忘却了身上的破衣褴衫,忘却了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那个时候,何以解忧,唯有文字。

高中的生活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匆匆之中就这样过去,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后来也喜欢其他的报刊亭,但是因为囊中羞涩,买书的时候渐渐的就少了。就连我最喜欢的散文杂志和读者杂志也渐渐的离我而去。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但是衣食足,温饱有了之后,总感觉生活还缺少点什么,就是缺少油墨的馨香,就是缺少文字的灵性,所以经济条件一旦稍有允许,我又把自己喜欢的各种杂志捧在了手里。

不知道是这个时代变了还是自己变了,文字渐渐不再那么轻易就能走进心里。深奥的思想大家都向往,生活的宽度和广度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我总喜欢用浅显的文字把深奥的道理阐发出来,让大家轻易就能理解,就能明白。不想有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不想有一些大家都不认识的字。我真的以为没有必要故作高深,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生活已经很苦很累,干嘛还让文字那样的艰涩难懂呢?干嘛让文字去折磨读者折磨自己呢?

我不知道书报摊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但是我后来又去了很多次,书报摊的确是没有了。不仅仅古楼东大街的书报摊没有了,就连原来街头经常看到的报刊亭也已经慢慢地没有了身影。就算偶尔的看到一两个报刊亭,也已经不以销售书报为主要经营项目了。现在的报刊亭主要的销售饮料,食品和副食品了。原来摆在最醒目位置的书报也已经退居到了小小的角落。

随着网络的普及,随着手机的普及,纸媒越来越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现在的孩子们别说晦涩难懂的文字了,就连轻松愉悦的文字了,孩子们和年轻人也很少看了。

不希望出现文化的沙漠,不希望出现枯竭的心灵。可是单凭几个人的力量,很难扭转这种社会风气。网络文学越来越发达,现在文学富豪排行榜上靠写作为生的都是网络作家了吧。但是这些作家的内容和文字我不敢排斥,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也许是阅历的原因,有些东西真的看不下去。

记忆中的报刊亭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的散文杂志也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文字还要继续下去。我一直号召大家跟上这个时代跟上时代的变化发展。也许我也应该改变自己了。

我应该怎么改变呢?向那个方向迈步呢?这才是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散文:记忆中的报刊摊


扈学秋:笔名专业玩彩,山东聊城人士,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读书,热爱文字,出版有散文集《一年之隙》扈学秋随笔集和《沉思集》。有良心,有情怀,有观点,有态度,一切只为了:让生命更美,让生活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