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何在易北河会师后总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还是“分歧”

据克里姆林宫网站25日消息,为纪念二战期间美苏军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75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易北河精神”是俄美摒弃分歧、开展合作的典范。

苏军为何在易北河会师后总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还是“分歧”

“易北河精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苏军为何会选在易北河会师第二天发起对柏林的总攻?再细心品味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当时美苏两国是各怀心思。

易北河会师

1945年4月25日,一支美军侦察队与一队苏军在易北河不期而遇,这就是二战中著名的易北河会师。东西两线并肩作战的两支盟军终于实现了历史性握手,将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国拦腰截为两段。

据史料记载,当时格里高里·戈洛波罗德科率领的苏军警卫部队,与阿尔伯特·科泽布率领的美军侦察部队碰面,并进行了简单的商谈,美军要求苏联军官向其司令官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

一个半小时后,在一座被炸毁的易北河大桥上,美苏双方又进行了会晤,亚历山大·席尔瓦斯科和威廉·罗伯逊握手。记者拍下了这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这张照片成为二战中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并出现在各国的历史教科书上数十年了。

苏军为何在易北河会师后总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还是“分歧”

75年前的那场历史性会师,起初双方都表现得小心翼翼,这和当时两国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最后在军官之间的商谈下才变成了狂欢。

苏军的心思

苏联强烈要求进攻柏林,就是为了雪耻证明自己的实力。苏联人民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据统计,苏联共有超过2700万人伤亡,其中苏联红军累计死亡865.6万人左右,其余1800多万伤亡为平民,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

因此,柏林必须由苏联军队攻克,美国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苏联要求进攻柏林,是为了一种荣誉或者战争结束的标志。即便是明知德军会负隅顽抗,苏军将付出巨大的伤亡也在所不惜。

结果也确实如此,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达30.4万人,损失坦克2156辆、火炮1220门、飞机527架。

苏军为何在易北河会师后总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还是“分歧”

美军的心思

当时,美军中出现两种声音,巴顿将军强烈要求美军参与攻打柏林,这将是军人的最高荣誉,将永载史册。

但艾森豪威尔极力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攻打柏林将使美军付出10万人的伤亡代价,这是美国人民不愿意看到的,现在既然可以避免,为何不让苏联人去承受这巨大的伤亡呢?

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即是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位精明的“商人”。他从政治、经济、军事多重角度去考量柏林战役的结果!当时在雅尔塔会议中,盟军已经制定了分区占领德国的计划。因此,美军完全可以兵不血刃进入柏林,完全没有必要以军人的生命为代价。

苏军为何在易北河会师后总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还是“分歧”

而后来的结局也和艾森豪威尔的分析如出一辙,苏军惨胜。1945年6月5日,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将德国分成 4个部分,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美军占领柏林的目的同样也达成了。

小结

易北河会师后,美苏双方商定,两军沿易北河及其支流穆尔德河一线会合,也就将美军排除在了柏林以外。为此,斯大林命令莫斯科鸣放礼炮,发表《告红军和盟军书》,向红军和盟军致敬。


苏军为何在易北河会师后总攻柏林?是易北河“精神”还是“分歧”

会师后的第二天,1945年4月26日清晨,​苏军才毫无顾虑地对柏林发起了总攻,战至1945年5月2日中午时分,柏林剩余守军约15万人全部投降,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场战役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