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解讀 | 黃海洲: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變革、創新

財經解讀 | 黃海洲: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變革、創新

全球金融危機背後是否存在深層次的制度、歷史因素?全球金融體系變革是否存在週期性?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博士從國際和歷史比較的視角出發,對近年有關全球金融危機、全球體系演化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展開分析,並分享其基於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與變革的經濟金融理論創新研究。敬請閱讀。

演講人/黃海洲(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5月24日晚,應巴曙松教授邀請,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博士做客“北大匯豐金融前沿講堂”,為大家帶來主題為《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變革、創新》的精彩講座。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實踐教授肖耿老師首先致詞,併為大家介紹講座嘉賓黃海洲博士。黃海洲博士擁有三十年學術、政策和金融市場工作經驗,研究領域涵蓋宏觀經濟、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經濟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商學院商業經濟學與金融學博士畢業後,曾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任職於IMF、巴克萊資本,曾兼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特聘教授。現任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CF40成員。合作論文《國家資本結構》獲得2018年歐洲金融學會Pagano-Zechner最佳論文獎。

財經解讀 | 黃海洲: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變革、創新

肖耿老師致辭並介紹黃海洲博士

黃海洲博士首先通過梳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歷史變動規律及其驅動因素闡述全球金融體系的大週期。他指出以1945年為分界線,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變動規律可總結為:1945年前利率呈現長期下行趨勢,而1945年後利率變化呈現“倒V字”型。他強調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動規律變化的驅動因素在於全球貨幣體系的更迭——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金本位制退出歷史舞臺。而貨幣體系更迭的原因在於金本位制無法適應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高增長,因為黃金本身的稀缺性容易在經濟高增速時期導致通貨緊縮。

財經解讀 | 黃海洲: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變革、創新

黃海洲博士與現場觀眾互動

黃海洲博士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週期可總結:危機爆發至新貨幣體系建立需調整約16年,調整完畢後歷經20餘年的繁榮期,進而步入下一個危機。具體而言,第一輪危機週期始於1929年-1933年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替代英國成為全球貨幣和金融體系的領導者並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從危機爆發至調整完畢經歷了16年,而後全球經濟復甦和繁榮持續26年。第二輪危機週期始於1971年,美國迫於國內經濟增長疲軟和對外戰爭等因素宣佈黃金與美元脫鉤,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大調整持續了16年直至1985年廣場協議和1987年盧浮宮協議相繼簽訂,奠定了全球新的貨幣和金融秩序。此後,全球經濟步入長達21年的黃金增長期。第三輪危機週期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英國脫歐事件導致2016年7月份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歷史新低值1.32%。如果將歷史危機週期規律線性外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可視為對1987年建立的新系統形成挑戰,那麼如今世界仍處於尋找新錨的中後期。

財經解讀 | 黃海洲:全球金融體系:危機、變革、創新

現場觀眾認真聽講

隨後,黃海洲博士指出全球貨幣體系作為全球資產價格之錨,在二戰結束後經歷了兩次大的變化:佈雷頓森林體系(1945-1973年)和新佈雷頓森林體系(1987年至今)。他首先闡述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設計及運行效果。佈雷頓森林體系曾促使全球經濟和貿易平穩增長,但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固有的缺陷——“特里芬難題”逐步顯現,美國黃金儲備從1945年的63%下降至1973年的23%,隨著英鎊貶值、貨幣危機等事件出現,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終結,國際金融體系正式進入浮動匯率時代,主要工業國家的通脹大幅攀升。在新的挑戰下,為實現匯率的再平衡,G5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達成了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穩定美元幣值;為實現通脹預期的再平衡,沃克爾強力緊縮貨幣抑制高通脹。匯率和通脹預期的錨定和再平衡促使美國進入“大緩和”時期,主要國家長端利率下行、股市重新繁榮。

黃海洲博士強調應注意全球金融體系中貨幣性質的變異。他認為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貨幣的性質變異,美元的性質也因之變異。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主要儲備貨幣的衝擊變弱,對美元的衝擊因之有限。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工具中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強,因此美聯儲抓住時機進行了大量前瞻性的工具創新。在此背景下,他指出全球其他貨幣及貨幣政策的變革和全球金融體系的演化值得深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