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搅动中国股市的“鲶鱼”

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搅动中国股市的“鲶鱼”

创业板注册制,是狼来了还是羊来了?

作者 | 寿司英雄

来源 | 格隆汇APP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意味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大幕拉开。

一 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相对理性

深化改革大势所趋

自中国1990年上交所和1991年深交所成立以来,中国的股民苦“庄”久矣,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似乎成为了常态,股吧之处的骂声无不与“庄家”有关,许多投资者一直渴望T+0的出台,或者学习美股港股不设置涨跌幅,但是呢金融改革往往是分阶段的,这跟金融市场与市场信息息息相关,且看分解。

金融市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无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市场信息分为三种信息,历史信息、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也就是俗称的内幕)。

第一阶段,无效市场,股价并不反映历史信息、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股票的价格是随机游走的,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这就是大家所说通过技术分析、走势分析能够盈利的时代,也是“庄股”遍地的时代。

第二阶段,弱式有效市场,股价则是已经反映了历史信息,通过技术分析已经是不可行的,因为历史的价格、历史的走势、历史的规律已然全部反映在股价之中,这个时候你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现行的公开信息对企业进行剖析才能赚取收益,也就是大家总说的基本面。

第三阶段,半强式有效市场,股价则是已经反映了历史信息、当前的市场公开信息,意味着你必须获取到内幕消息,才能先人一步进行获利。

第四阶段,强式有效市场,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公开和非公开信息,不管你如何利用何种信息分析,最终都是徒劳无功。但由于交易成本始终存在,市场沟通永远空间差、时间差,因此强式有效市场是不可能存在,跟乌托邦的国度一个性质。

那么中国现在到底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的行情和基金一哥。

把镜头拉回2014年底,受券商等蓝筹板块大涨鼓舞,对2015年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扑面而来,如“慢牛正在崛起”……在行情最为火热的2015年上半年,“万点论”一时间“一呼百应”。

曾在毕马威担任审计员的任泽松2011年4月加入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在2012年12月起任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基金经理。

任泽松投资风格鲜明,偏好中小盘成长股,认为A股格局是成长股当家。他曾说,“中国未来最有希望的公司一定是在创业板中产生的。历史上三年翻五倍、十倍的优秀成长股,从来不便宜,估值没有下过30。当你真正觉得便宜可以买的时候,便是这个公司市值到头的时候。”

随后的2014年、2015年,任泽松均钟情创业板,而且持股集中度高。2014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年内涨幅为57.29%。2015年,其管理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混合、中邮核心竞争力混合全年回报率分别为106.41%、100.96%,在20只业绩翻倍的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中抢占两席。

到了2017年,玩法似乎生变,以白马股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走势节节攀升,而以高成长小盘股为代表的创业板则节节失利。曾经的基金一哥任泽松接连“踩雷”乐视网、尔康制药、宣亚国际,饱受争议。最终在2018年正式离职中邮基金。

而冠军的宝座就在那里,总有旧人走,总有新人来。

1998年,陈光明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毕业,进入东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总部(公司前身)担任研究员,成为国内最早的职业投资人之一。从最初的研究员到投资经理,陈光明见证了市场的涨跌起伏,他从朴素的思想出发,主动选择了一条以基本面研究为基础、分散化投资的投资方法,成为A股市场中价值投资的最初实践者之一。他曾说,“作为机构投资者,我们非常希望分享上市公司的利润和成长,而不是通过市场博弈投机赚钱。”

2017年A股结构性行情,陈光明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混合基金以67.91%的复权净值增长率取得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年度冠军,同时在主动权益类基金前十名中,东方红系列基金占据6个席位。2017年东方红系列1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复权净值增长率高达51.36%。

然而2018年,伴随着市场震荡反复磨底,消费类股票也出现相当程度的回调。而消费白马股的大幅度下挫,使得重仓该类股票的东方红资管系列产品遭受了“打击”,其旗下权益类产品年内回报几乎全线为负。

转眼间,时间到了2019年,表现最好的是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2019年净值增长率达121.69%,位列二、三位的也是由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和广发多元新兴,净值增长率达110.37%和106.58%。

正如三国魏人李康《命运论》中的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重配科技、业绩遥遥领先的刘格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些人赞扬他投资水平高,早早就预判到科技行情并做了重仓布局;也有很多人非议他风格激进,在牛市中能博得非常好的收益,但在熊市的防守能力很弱;更有一些人到处百科他的从业经历,抨击其身上带着早年“中邮”的因子——赌性太强。

刘格菘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的分析方式,“我自己有一个行业比较框架,涵盖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模型。A股有28个行业,我把这些行业分成三大类资产。

第一类是周期类资产,如金融、地产、基础化工、有色建材等,他们受宏观经济、产业政策、行业供需影响非常大,需要跟踪很多的数据,包括月度、周度的高频数据,属于偏宏观层面的数据驱动研究。

第二类是大消费行业,这类资产的特征是供需格局比较稳定,需求相对稳定。行业景气是驱动行业需求的主要原因,宏观政策层面对行业需求影响偏弱一些,周期会长一些。这个链条是偏中观层面的行业景气度研究。

第三类是科技类行业,如计算机、电子、通讯、传媒、军工、创新药等,科技类行业的研究需要渗透到行业里面。"

从这三个近五年来金融市场的灵魂人物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变化,从2015年的预期,到2017年的基本面,再到2019年的基本面+预期。说明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能通过基本面分析获取超额收益,而这个预期有政府渠道的政策,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需要,甚至有线下的投资调研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假性“非公开”,因为这类信息集中在特定的群体,通过社会关系层层向外渗透。因此结合这个现象与上面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介于弱式和半强式有效市场之间,可以说是第2.5个阶段。

但这里说的只是主流趋势,并不排除个别的股票仍然可以通过历史信息获取超额收益,毕竟金融市场那么大,毕竟人的复杂性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此外经常怪“庄”的朋友,在2020年的今天,或许要真正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手中的股票,打铁还需自身硬,再也不能“关灯下面吃个饱”。

那么中国金融市场已然进入了第2.5个阶段,处于相对理性的阶段,投资多元化、金融多样性、融资门槛降低的市场需求以及公司制度的日新月异,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化改革势必日益提上行程。

二 创业板注册制的背后是,

国人亏了黄金十年

关于注册制度,我并不想针对定义再进行剖析,更希望通过实际的例子来体现重要性。

不知大家是否有发现,中国当下的核心资产,往往都不在中国证券市场,比如港股的腾讯、阿里、小米,比如美股的阿里、京东。而中国由于有外汇管制,通常国内的投资者很难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核心资产,只能借助港股通、基金、ETF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通过金融市场从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与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受益。

过去的遗憾已经铸成无法改变,那么未来,我们是否还要错过下一批?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可以浪费?

2017年,香港交易所也引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和香港可作第二上市地,最直接受益的便是小米的上市和阿里回归的七年之痒。

港交所的CEO李小加在“2018亚布力青年论坛第四届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港交所大变革》中说到,过去5年,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市场的货源基本上还是传统经济,而一直无法吸引到足够的新经济,其中有一系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前些年我们对互联网经济还不了解

“为什么马云的支付宝、微信的财富通能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他们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把2000多公里外互相不认识的人做生意的两大问题解决了,一个是信用、一个是支付。这些新经济公司把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连通了,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说到同股不同权,实际上大家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钱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传统经济都是这样,谁放的钱多谁就主事,谁就是大股东。既然没有放那么多钱在公司里,那你就不可能是这家公司大股东,也不可能由你来决定事情。大家的共同认识是,钱是未来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新经济中,我们终于彻底地认识到,钱并不是很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主意、思想、方法等等这些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可是在资本市场和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中,从来没有一种方式能够给这些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提供位置,因此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制度设计。

美国市场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但是其他很多市场目前还不允许。在这个问题上,5年前香港有类似的经历,本来想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离开了。

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咨询、改革,经过全市场几年的共同努力,今天终于完成了上市规则的改革。我们改了三件事:第一是同股不同权;第二,允许生物科技公司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上市;第三是已经在英美上市的大中华,可来香港作第二上市。”

因此,深化金融改革,是将那些漂泊在海外的核心资产迎回娘家的最好方式,不用再拆VIE架构,不用再回避同股不同权,不用再担心短期的亏损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让国人真正能够从国家的发展中从金融市场的交易中切切实实的受益,将公司的好坏评判重新交予市场,在未来迎接新的阿里、腾讯,当然随之而来的也会有瑞幸、乐视。

涨跌幅限制由10%提高到20%,

是狼来了,还是羊来了?

在本轮的注册制试点中,涨跌幅的改革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

据报道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后,新上市企业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之后涨跌幅限制从目前的10%调整为20%。

这里再回顾一下有效市场概念,其实还隐藏还有三个条件:

(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

(2)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

(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其中第二个条件意味着,股价能够充分反映市场所处阶段的所有信息,因此不合理的价格将被很快消除,时间差是不应该存在的,而以往10%的涨跌幅设计,反而使得股价反应的时间差被技术性的拉长。

随着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这种人为限制的弊端会逐渐被显现出来,金融市场资金的使用效率被降低,价格不能合理迅速的反映,甚至严重影响到了我等小散户的睡眠质量、工作质量甚至情感状态。说夸张一点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高效发展。因此逐渐取消涨跌限制,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在文章的最后,也许有人在思考这是危还是机?或许这还取决你是持枪的猎人还是待宰羔羊。

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搅动中国股市的“鲶鱼”

加入“格隆汇打新研究群”,

与打新大牛一起,

获取最全面、最深度打新资讯。

入群后即有机会获得

最新资讯/课程/报告/评级/资料等干货分享

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搅动中国股市的“鲶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