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能够战胜陈友谅和张士诚?

历史一书生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原因

  • 元朝末年是乱世的时代,百姓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所以产生了很多的反抗元朝统治的武装势力, 催生了诸如张士诚、郭子兴、陈友谅等比较大的反抗势力,朱元璋机缘巧合加入郭子兴的军队并得到赏识,但是他看不惯郭子兴部队里不团结、勾心斗角,所以另起炉灶单干去了。
  • 要说朱元璋一个新兴的反抗势力最后取得成功是不可思议的,还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势力。原因是多方面的,让我细细道来。
  • 一、\t个人因素来说朱元璋是穷苦百姓出身,深受元朝统治阶级的迫害,而且是最坚持本心的人。自始至终都高举反抗元朝统治的大
    旗,为百姓谋利益。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朱元璋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支持。

  • 而且在道义上也是扶持宋朝后裔小明王,主张的是恢复宋朝的宗旨,得到了很多大宋遗民的支持。反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希望的是偏安一隅,自己称王和元朝共治天下,并且陈友谅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对自己的人不会善用,再加上他杀害了当时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和旧主徐寿辉,失了人心。


  • 二、\t军队的作战实力三、\t朱元璋从穷苦起身,对待士兵爱兵如子,但是对军纪也是十分的重视,严明军纪,赏罚分明,知人善用。所以手下积累了许多的能干的人。严格的纪律锻炼出一支战斗力高的部队。陈友谅等人的军队,军纪涣散,对老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争权夺利,为了敛财做了许多的恶事,这样的部队越打越没有战斗力。
  • 所以朱元璋能最后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相对于另外两人知道自己是为百姓而战,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明白一支军队该有的样子,明白怎么才能更好的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就是他懂的政治,懂的很多为人处事的原则。

历史小白谈历史


最关键的是在于二人的个人能力和操守都比朱元璋差的太远。文臣武将倒是次要的,下面就逐一分析。

首先看张士诚。在我看来,张士诚好比三国里的刘表,守家之犬尔。朱元璋夹在张士诚喝陈友谅之间,之所以敢率先攻击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就在于朱元璋看出张士诚不思进取,就想着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没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和勇气和能力。这样的人注定难成大器。

张士诚以贩卖私盐发家(和现在贩毒差不多)由于张士诚成事以后占据了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而这片地区自两宋开始就是最富庶的地区,而且长时间不受战争的困扰,因此张士诚所属地区的百姓过的很不错,而且张士诚也日益骄奢。朱元璋攻击张士诚,双方几经战斗。张士诚被被朱元璋所败所杀,而张士诚认为自己失败是上天不佑,就是胡说八道了。

张士诚败就败在他不思进取,目光短浅。他以为只要不攻击别人,只要守住自己的现有的地盘就行,他忘了,天下群雄和他想的不一样,一统天下的不仅有朱元璋的还有别人。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攻击朱元璋老巢南京,被张士诚所拒绝,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更别说坐收渔利了。再就是富裕的生活洗刷了张士诚的进取心。处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张士诚的骄奢淫逸就在所难免了,朱元璋看到了张士诚的马车,就连马槽都是银子打造。不仅感慨起来,手下人拍马屁说,张九四(张士诚原名)未成大事而如此骄奢焉能不败。朱元璋则说,就算成就天下如此骄奢天下也长不了。

那为什么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败于朱元璋之手,如果说上天不佑还是可以的。

陈友谅确实有点倒霉,运气不佳的意思。但最要的就是人品太差,性情残暴(与张士诚性格反差很大)。陈友谅以渔贩起家。成事以后是长江以南的霸主,拥有超过朱元璋的军事实力战斗。和朱元璋比邻而居。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了自己的主公徐寿辉,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天完(意思是压大元一头)在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湖大战,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败于朱元璋,并且当场被射死。 陈友谅和朱元璋 元都是最有实力统一全天下。但最终朱元璋成就大事。

如果张士诚是刘表,陈友谅就是袁绍了,鄱阳湖就是他的官渡之战。朱元璋跟陈友谅决定性的战役就是鄱阳湖大战了。陈友谅号称自己有六十万军队,而朱元璋当时只有二十万军队。陈友谅败就败在这生性多疑和刚愎自用上,由于杀了徐寿辉,不少人都离他而去,造成上下人心不齐。陈友谅的指挥又出现战略性失误,陈友谅的战船都是大船,机动性太差。陈友将所有的船都连起来,原本大船机动性就差,这一连就更动不了了。结果被朱元璋一把大火就烧,陈友谅也死在乱军之中。

陈友谅最大的缺点就是品行太差,没有领袖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一点朱元璋就具备和做的就很好。陈友谅杀徐寿辉这件事,做的很不地道,有点太早了,也让军中的将领得知都很寒心,真是谁都敢杀啊,说不好自己那天就把自己给杀了,所以但是有很多的将领都不愿在跟随。

再就是朱文正牵制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朱文正手中只有4万人,硬是挡住了陈友谅的进攻,而且坚守85天,以4万防守60万大军还能够坚持85天,朱元璋真会用人。而陈友谅手下却没有这样的武将。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路过山丘6666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也就这三人。陈友谅地盘最大,兵力最是雄厚,结果却是三人中最先倒下的。张士诚占据的是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江浙,只是被元朝和朱元璋夹在中间,进取不足终自缢而亡。朱元璋原本是三人中势力最小的,只不过抢占先机立足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在虎踞龙盘之地休养生息静待天变,终两战而定天下,复华夏衣冠开大明近三百年基业。



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遭遇很像,元朝出身的汉人没有资格有名字,陈友谅叫陈九四,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友谅和元璋都是后来取的名字。两人都是穷苦出身,都入了“红巾军”,都是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爬上统帅的位置,然后各自做掉自己的上司做了老大。两人不同的是,元朝的暴政和天灾让朱元璋一大家人几乎死绝,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做过几年的行脚僧,四处游历四处乞讨,世间冷暖百姓疾苦比陈友谅体会的更深,也比陈友谅更有城府。陈友谅太过无情,他杀了提拔他的倪文俊,杀了大将赵普胜,杀了旧主徐寿辉,逼的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也无情也杀功臣,杀的比陈友谅还要多,但朱元璋是在天下安定以后才“狡兔死走狗烹”胡乱杀人的;朱元璋也杀了旧主韩林儿,但他做的就漂亮多了,他派廖永忠把韩林儿淹死,打扮成意外,这可比陈友谅杀徐寿辉抢班夺权恶行昭告天下要漂亮多了。陈友谅刚愎自用,他手下名臣勇将可不比朱元璋少,但却没能用好。在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上他也没有朱元璋厉害。朱元璋占领南京便牢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闷声发大财,陈友谅却在采石矶迫不及待杀了徐寿辉称帝,失人心不说,还把自己立于众矢之地。军事上偷袭应天失败,围攻洪都失败,两次鄱阳湖大战惨败。比心机没朱元璋厉害,比隐忍没有朱元璋厉害,比心狠手辣朱元璋不输他,比军事能力还是输,遇到朱元璋他只有兵败身亡的下场。



张士诚虽然也是穷苦出身,但比朱陈二人要好得多,私盐贩子再被压迫至少不会有饿死之虞。这人没有朱元璋陈友谅那么狠,他待人还算宽厚,但慈不掌兵他的部下是最没有战斗力的一群人。正好他占领的江浙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先是被元朝打,要不是元朝宰相脱脱被半路召回他早被元政府玩死。之后趁着元朝内乱抢了些地盘,却野心大了去占朱元璋的便宜,结果就是被老朱一顿猛捶。这人喜欢见风使舵,元朝兴兵讨伐他就投降元朝,被朱元璋捶了又对朱元璋示好,之后又翻脸不认人。陈友谅在鄱阳湖兴兵的时候邀他出兵一起夹击朱元璋,他却拒不出兵眼睁睁看着大好机会白白浪费。军事、谋略连陈友谅都不如,更不提与朱元璋比了,不过这人待百姓极好,还有些骨气。



三人中朱元璋人狠,军事能力强,会谋略,会用人,再加上占领应天府自保无虞,最后才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挟胜二雄之威一举荡平蒙元再复华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