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1】

身後有餘忘縮手;

眼前無路想回頭。

此聯出自《紅樓夢》。

賈雨村去野外郊遊,見到一座殘破的寺廟——智通寺,門上有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賈雨村想:“這兩句話,文雖淺近,其意則深。”

對聯的意思很明白,積累了下輩子也花不完的財富,但還是貪得無厭,不肯收手,等到走投無路之時想回頭,卻為時已晚。

所謂“其意則深”,深在哪裡呢?譬如王熙鳳,生於名門望族王家,嫁到聲勢顯赫的賈家,成為大權獨攬的璉二奶奶,有財富有地位,衣食無憂,卻還是貪得無厭,拼命斂財。

王熙鳳利用月錢私放高利貸,一年給自己掙回上千兩利錢。自從弄權鐵檻寺,坐收三千兩銀子之後,王熙鳳更加肆無忌憚,李紈說王熙鳳“專會打細算盤分斤撥兩,天下人都被你算計了去”。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王熙鳳斂財無數,但最終其所苦心經營的一切都化為了雲煙。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副對聯是對王熙鳳的警醒,也是對天下人的當頭棒喝,“貪”是苦海,及時回頭。“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人生本不苦,苦的是貪慾過多。不強求,不攀比,遠離慾望的陷阱,知足常樂。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2】

公生明,偏生暗;

智樂水,仁樂山。

這是郭沫若1948年贈中國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廬的聯語。

上聯出自《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意思是說,公產生正直明察,偏產生闇昧自私,誠實忠厚產生通達,欺詐虛偽產生障礙,真誠可信產生神明,虛誇妄誕產生惑亂。這六種態度產生的六種不同結果,君子必須謹慎地對待。這是君子行為的首要準則,也是人們區分聖王和暴君的標準。

下聯語出《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注:“樂,喜好也。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括:滯也,結礙也)故樂,靜而有常故壽。程子曰:‘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後以成語“樂山樂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或對問題的看法不同。聯語亦喻二人彼此在學術上各有專攻。

此聯集自古語,頗富哲理,人們無論治學、修養身心和待人接物,都可從中得到有益啟示。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3】

竹木四周,田疇滿望,下臨小溪一角,春朝秋月,

恆與農夫野老、樵子牧童,話些桑麻故事;

六朝典籍,三代文章,旁及大藏真經,酒後茶餘,

且同鴝眼鼠須、烏絲龍劑,結那翰墨因緣。

此聯為享壽110歲的書法家蘇局仙自題“蓼莪居”聯。

“蓼莪”,《詩·小雅》篇名,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之德的情思。後因以“蓼莪”指對亡親的悼念,聯作者以“蓼莪”作為居室名,表示對先人的懷念。

上聯寫居室優美的環境和與人們的廣泛交往。“竹木”,即翠竹與樹木。“田疇”,泛指田地、田野。“春朝秋月”,指春天的早晨、秋夜的月亮,泛指一年四季。《春秋序》:“春先於夏,先於冬,舉先可以及後,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見冬,故舉二字以包四時也。”“野老”,村野老人。南朝·梁·丘遲《旦發漁浦潭》詩:“村童忽相聚,野老時一望。”“樵子”,打柴人。“桑麻”,指桑樹和麻,植桑養蠶取繭和種麻取其纖維,是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亦泛指農作物或農事。晉代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上聯言:蓼莪居四周有蔥蔥竹木,遠望是綠綠田野,近鄰是涓涓小溪,一年四季,常與種田的人、村野老人、打柴的人和放牛的兒童,交談農作物的春種秋收或其他農事,自己的生活充實、快樂而富有情趣。

下聯寫居室主人的讀書生活及與文房四寶結下的翰墨因緣。“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建都於建康(吳稱建業,今南京市),史稱六朝;亦泛指南北朝時期。“六朝典籍”為記載六朝法制的圖書,泛指古代圖書。“三代文章”,即夏、商、週三個朝代的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斯文之興,盛於三代。夏商二箴,餘句頗存。”“大藏真經”,佛教典籍的總稱。“鴝眼”,端石上的圓形斑點,借指硯臺。宋代歐陽修《硯譜》:“端石出端溪……有瞿鳥眼為貴。”“鼠須”,用鼠須製作的一種名筆。唐代何延之《蘭亭記》:“右軍寫《蘭亭序》以鼠須筆。”“烏絲”,即烏絲欄,指上下以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的絹素,後亦指有墨線格子的箋紙。清代黃景仁《歲暮懷人》詩:“烏絲闌格鼠須描,愛我新詩手自抄。”“龍劑”,上等墨名,相傳唐玄宗御案墨有龍劑。

下聯是說居室主人博覽群書,包括六朝典籍、三代文章以及佛學經典,又嗜好書法,酒後茶餘間,與文房四寶結下深深的翰墨因緣。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4】

養生欲學嵇中散;

知足誰如馬少遊。

這是清末政治家、近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撰寫的對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

上聯的“嵇中散”,即三國時期魏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嵇康(公元223-263年),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因不滿執政的司馬氏集團,被鍾會誣諂,為司馬昭所殺。他崇尚老莊,主張迴歸自然,對服食養生頗有研究,所撰《養生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養生專著之一。

嵇康的養生觀點主要有:重視調攝,認為“導養得理”,可獲長壽;主張形神共養,認為“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修性養神之法,既主“清虛靜泰,少私寡慾”,“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養之以和”,晞以朝陽,綏以五絃,“使神形相親,表裡俱濟”;無耽聲色,節制飲食,指出“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防止過用,注意積微成損,“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提出養生要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及貴在堅持等。這些觀點在今天仍是養生之圭臬,所以養生需學嵇中散。

下聯的馬少遊系漢將伏波將軍馬援的從弟。《後漢書·馬援傳》稱“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即乘適宜在沼澤地上行駛或用於田間運載的短轂輕便車,駕馭行走遲緩的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後世把馬少遊作為士人知足求安的典型。唐代劉禹錫詩云:“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明初王蒙亦有:“古今我愛陶元亮,鄉里人稱馬少遊”的詩句。

聯語是說學習嵇康的養生觀,又像馬少遊那樣,少私寡慾,知足常樂,無疑有利於身心兼養。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5】

德取延和謙則吉;

功資養性壽而安。

此聯選自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是一副勸人修德養性的對聯。

上聯的“和”乃中和也。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禮記·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喜怒哀樂未發之時,澹然虛靜,心無所慮,故謂之中;表現出來時,皆中節限適而止,故謂之和。

上聯表達的意思是:人的道德氣度要達於中和且保持謙虛態度,為人處事才會吉利順遂。

下聯的“資”,是憑藉、依靠的意思。《淮南子·主術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養性”,指精神、情性的調攝、修養。《淮南子·俶真訓》:“靜寞恬淡,所以養性。”即淡泊無為是修身養性的重要方面。“壽而安”,是說長壽而安泰。《韓非子·安危》:“忍痛,故扁鵲盡巧;拂耳,則子胥不失;壽安之術也。”

下聯是說,憑藉養性的功夫,就會達到長壽安泰的效果。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6】

有關家國書常讀;

無益身心事莫為。

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題贈聯。聯作者原名懋恂,字師陶,又名立華,湖南長沙人。年輕時,有感於社會的不平,取“特立獨行,高潔自守,不隨流俗,不入汙泥”之意,改名徐特立。

聯語融鑄了聯作者對青年的無比關心和殷切期待,告誡青年讀書、做事都要有選擇。

上聯的“家國”,即家與國,亦指國家。《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二載》:“十一月,廣平王俶、郭子儀來自東京,上勞子儀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上聯是鼓勵人們常讀有關家國的書,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愛國情操,自覺地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前途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特別是在當時,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處於生死關頭,作為青年更應關注國家大事,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所以這個“有關家國”的書必須“常讀”不懈,持之以恆。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告誡我們,讀書不僅要有選擇性,而且要有計劃性和目的性。指出:“學習要有事業和職業的目的”“解決思想和工作中的問題”,並且“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識都學到手,來為今天服務。”

同樣,做事也應有選擇,當然這選擇不是拈輕怕重,唯利是圖,投機鑽營,而是不做“無益身心”的事,像明代海瑞所言:“幹國家事,讀聖賢書。”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7】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

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

此聯是清末太原舉人劉大鵬為晉祠同樂亭題的楹聯,亭建於乾隆初年,取士庶同樂,百姓同樂之意。

上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原謂樂聲相和,後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響應。“千秋”形容歲月長久。“千秋節”,始於唐玄宗,為皇帝的誕辰(玄宗生於八月初五)。《唐會要·節日》:“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宋代趙彥衛說:“明皇始置千秋節,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唐代白居易《策林一》有“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上聯末句,即化用此語為“同人共樂千秋節”,表示千秋萬代同人共樂。

上聯意謂志趣相同或氣質相類的人,應互相理解,精誠團結,求同存異,與天下人同樂。

下聯的“樂”,指快樂、歡樂,“樂不可無”,但又“樂不可極”,即喜樂、享樂不可過度。《禮記·曲禮上》說:“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後指做事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蘇轍說得好:“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樂事”,即歡樂之事,南朝宋范曄說:“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下聯即化用此語。

下聯意思是說,樂既不可無,也不可極,而且要把自己的歡樂與萬眾的歡樂聯繫起來。因為人的快樂,獨樂不若眾樂,只有能分享別人快樂,且以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8】

靜坐澄思慮;

閒吟樂性情。

此聯摘自宋代邵雍《獨坐吟》之二中的頸聯,這一聯是他吟誦“體靜心閒”的句子。

上聯講養靜。莊子曾言:“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韓非也說:“聖人愛精神而貴處靜。”邵雍承繼養靜的思想,提出“靜坐澄思慮”。這裡的“靜坐”,指平靜地端坐,排除雜念,通過意念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動。澄,即澄清,澄思慮,就是使心澄體靜,如蘇軾所言:“閉息卻慮,掃滅塵相,使心澄湛,諸念不起。”養神之道貴在“靜”。

上聯的意思就是要人們澄思靜慮,全身放鬆,達到入靜。

下聯談閒吟。所謂“閒吟”,指隨意吟唱。宋代陸游也有《閒吟》:“閒吟可是治愁藥,一展吳箋萬事忘。”“性情”,指人的思想感情。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閒吟樂性情”,就是隨意吟唱,愉悅情志,不要為無關緊要的事而氣惱。凡事心平氣和,能樂性情,娛悅情志,是修身養性的良方。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09】

持身每戒珠彈雀;

養氣要如刀解牛。

此聯為清代篆書家鄧傳密的自題聯。

“持身”,即立身、修身。漢代劉向《說苑·雜言》:“怵於待祿,慎於持身。”“珠彈雀”,語出《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古代名珠,被隨國國君所得,故名),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後用以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輕重、得不償失。為人修身也應力戒這種輕重倒置的情況。

上聯意在提醒人們持身要輕得失,薄名利,少思寡慾,重生貴人,避免隨珠彈雀的教訓。

下聯語出宋代陸游《遣興》:“愛身每戒玉抵鵲,養氣要如刀解牛。”養氣即保養人的元氣。如何養氣呢?要如“刀解牛”。“刀解牛”出自《莊子》“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贏得了文惠君的高度讚揚:“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意謂臣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規律,已超過一般技術的階段了。“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文惠君聽了庖丁對解牛技藝的闡釋之後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那麼,養生之道與遊刃有餘的解牛技藝有何關聯呢?關聯就在於莊子令解牛與養生之道(規律)的軌跡結合起來了。

下聯啟示人們,要想成功地養生養氣,就必須好道悟道,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運用養生之道。詩曰:“解牛悟養生,牧羊知治民。通一萬事畢,我每思古人。”

10副智慧對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10】

壽本乎仁,樂生於智;

勤能補拙,儉可養廉。

此聯選自安徽黃山市黟縣西遞村的敬愛堂、惇仁堂聯。

上聯是說長壽原本出於仁人,愛好歡樂多出於智者。

上聯語本《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說,聰明人樂於水,仁人樂於山。聰明人活動,仁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董仲舒曾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在孔子看來,無論知(智)者、仁者,都是一種快樂優雅的人生境界。孔子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仁者之所以快樂無憂,是因為仁者相信一個人只要以仁愛之心待人,別人也必將以仁愛之心待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里的人,當然是快樂無憂的。

下聯講勤儉能補拙養廉的道理。

“勤能補拙”,意謂勤奮不懈可以彌補天生的笨拙。語本宋代邵雍《弄筆吟》:“人生所貴有精神,既有精神卻不純。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清代錢泳《履園叢話》也指出:“凡事勤則成,懶則敗。”儉可養廉,語出唐代司空圖《大尉琅琊公河中生祠碑》:“均能勸勇,儉足養廉。”所謂廉就是不苟取、不貪財貨,立身清白有節操。養廉就是培養並保持廉潔的美德,而要養廉則要“以儉素為美。”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