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大魔王卡特·布蘭切特歸來,新作《美國夫人》斬獲豆瓣9.1高分。

比星光熠熠的陣容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優秀紮實的群像塑造。

與其說《美國夫人》僅僅拍好了幾個人物、幾場爭辯、幾次大場面,不如說劇作真正復原重構了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各方政治勢力出於不同的利益訴求,扶植女性主義團體或者聯手她們的反對者,圍繞著是否應該平權、是否應該將墮胎合法化等問題刀光劍影放大招,這其實是非常難拍的主題:關乎“主義”。

綱領是什麼,訴求是什麼,願景是什麼,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

很虛,很受制於時代語境,很容易拍得荒腔走板讓人不明所以或產生距離感。

但《美國夫人》裡拍得特別具象,很抓人也很讓人唏噓。

沒有廢筆、沒有扁平角色,不動聲色的角落裡也全都是高光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前三集內容,一集比一集更精彩。大魔王凱特飾演的這位保守派Phyllis,滔滔不絕反對平等的理論我不認同,但我很愛看她表演。

反對男女平等的行為堪稱倒行逆施,但劇作讓我理解了她們為什麼有這樣的奇怪想法,故事將“奇怪反常之事”背後不奇怪、不反常的邏輯拍得非常清楚。

這之間也形成了非常強烈的戲劇衝突,抓住了本質矛盾,所以能離開“依靠狗血和強行巧合來製造戲劇性”的尷尬處境,營造出自然的戲劇張力。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一,具象化呈現。

《美國夫人》裡的臺詞讓我非常感慨:注水臺詞黨們,看看語言應該有的力量啊!

那僅僅是話語嗎?

那是刀是槍是核武器。

大魔王凱特的很多觀點我都不認同,但我依然要承認這一套套話術自帶光暈泡泡

比如,Phyllis嚇唬她的支持者,她說“女權們號稱尊重選擇,但如果你膽敢選擇當家庭主婦,那你根本枉為人”。

一套政客煽動式的話術,未必符合事實邏輯和真相,但很具象、能輕易攫取受眾的恐懼和認同。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她指著懷抱嬰兒的女子說:你的寶貝閨女以後可能會被徵兵役。

她在電視上滔滔不絕:那些人要求男女廁所不再分開。

不真實不理性不正確,但這傲慢的偏見,恰恰揭開了一面極端一面激進的兩派勢力焦灼的背景真相:她們在害怕什麼爭取什麼?

抽象的主義變成了具象的畫面和事件。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男女廁所不分開”這種鬼話如今當然沒人信,但這套話術“將抽象變成具象”的過程很有意思。

關於墮胎,劇中出現了多種不同表達。

Gloria希望墮胎能合法化,她認為這是女性掌管自己身體的基本權利,這是綱領性的訴求,適合用在振臂高呼、含淚傾訴的場合

她在和人談條件時,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那我們不說那句話,哪句話?“女人在廚房的桌子上被屠宰”,這是非常有畫面感的殘酷的具象描述,感染力強到近乎煽動。

另一場合中,提議被拒絕之後,她建議更換詞語,將墮胎換成“生育控制”等詞彙,這是博弈裡的微妙之處。

同一個概念、同一件事情,被更換成不同感情色彩、不同情緒程度、不同受眾客體的詞語之後,表達意義也完全不同,細膩又有針對性。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美國夫人》裡有大段長臺詞,爭辯、演講、遊說、博弈等內容,這些表達理念主義訴求的長篇大論,都很容易落入乾癟或者枯燥無味的懸浮境地,但劇作的差異感拿捏得很有分寸。

如果說女主的辯論技巧,僅僅是用話術來攫取利益的徒有其表,那麼劇中Shirley等人目前的表現,則展現了語言去除“手段”之外的

誠懇共鳴

當然你可能會說《美國夫人》臺詞能打,是因為有真實的參照,有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優秀講稿可以抄作業。

問題是,真實事件改編哪有這麼簡單,演講辯論都需要長長的鋪墊、需要語境情境,簡單摘錄高光語言不一定能復原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取捨、呈現、變動,每一個細節都很微妙。

隔壁某古裝劇長篇大論引用毫無靈魂掉書袋,號稱尊重經典,其實囫圇吞棗未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對經典不負責”。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二,共情感的營造。

凱特飾演的Phyllis,關於女性議題演講的內容如今很難被認同,但劇作很奇妙、讓人能和她共情。

第一點,情境和觀點的交錯呈現。

這個角色的複雜觀感,絕非尋常意義上的正面或反派標籤能簡單定論。

她說曾被哈佛邀請,被老公不動聲色拆穿:你說的比男女同校的時間早了五年,她撇開臉不敢正視“他們會為我破例”。

她的盟友打電話來報告成績、索要通訊錄,她高聲呼喊著熊孩子別爬到我腿上、藉口掛斷了電話,不願放手自己的人脈和功績。

不是不虛榮,不是沒有私心。

很複雜,很有質感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重點不是臺下擁躉的山呼海嘯,而是並非鐵板一塊的利益團體中隨時隨地的分崩離析、勾心鬥角

微妙、尷尬、艱難。

第一集中Phyllis來華盛頓開會,心理預期很高,到了之後一群大老爺們先是遣走了女秘書:我們不希望這場會議有正式紀錄,又在她滔滔不絕講導彈專業內容之時打斷她:你能幫我們紀錄一下嗎?還是希望有私下的非正式紀錄。

對方的態度也帶著敷衍的禮貌:你可能是我們所有人裡字最好看的。

她和女秘書站在門外,看著門裡一群男人熱火朝天、煙霧繚繞的畫面,非常微妙。

口口聲聲說覺得自己並沒有因為是女性而遭受不平待遇,感受當真如此嗎?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忙忙碌碌去了華盛頓、應付一群不好對待的位高權重者,回來以後又和小姑子討論“你嫁不出去不是因為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值得被愛”,累到幾乎癱倒丈夫的親密、全然變成了負擔。

一個仰倒的毫無靈魂的鏡頭,一個終於能夠摘隱形眼鏡時對著鏡子疲憊的鏡頭,敘述效果非常強烈。

讓人從虛化的口號、宣言回到了具體的時空語境下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第二點,敘事經歷滲透。

劇中營造共情感的時間點也非常微妙。

Shirley初次在臺上演講之時,臺下聽眾山呼海嘯,畫面一度猶如追星現場,請注意此處鏡頭多是全景,展現“大家都很high很支持她”,重點在敘述“她有擁躉”而不在勾起觀眾和彼時場面的共情。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什麼時候敘述的重點傾斜了呢

Shirley第二次登臺,站在一眾男人當中。

彼時Gloria已經經歷了被蠱惑、試探、被背叛的過程,深知艱難、深受侮辱、深感憤怒。

此前因此產生矛盾的Gloria和Shirley二人,終於在劫難和挫折中進一步理解彼此。

這個時候臺上站著Shirley,臺下原本興趣缺缺的Gloria熱淚盈眶高呼,此時的特寫鏡頭才是共鳴向的。

因為有經歷有故事有前因後果。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三,精煉的高能群像。

《美國夫人》的敘述野心太大,涉及的人物太多,但目前的內容中劇作品相居然做到了“質感支撐起了野心”。

團隊能力配得上表達願景。

凱特大魔王的陣營裡,每一位角色都很鮮明。

小姑子因為她演講時嘲笑嫁不出去的老女人們,而倍感寒心,此後明裡暗裡對她多有牴觸。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這位看似溫和甚至有幾分膽怯的Alice(莎拉·保羅森飾),其實是個狠角色。

劇作怎麼體現呢?

臺上凱特演講引用女權理論,臺下的Alice同步跟著念出一模一樣的幾句話。

說明她關心時事、功課做得很足,一點也不被動、不侷限。

眼光和格局都很不錯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幾人閒話如果你老公拋棄你、還一分錢都不給你,你如何?

她第一反應是那我肯定要宰了他。這當然是玩笑話,但很能說明人物性格。

外柔內剛,看似瑟縮小家子氣、其實很有主意

所以,當歧視黑人的代表Mary出現時,她清晰明確告訴Phyllis她希望這樣的害群之馬能被開除。

每一步鋪墊都很紮實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此後她和Mary發生爭執,Phyllis上線妥協當場分派職務,並下達硬性要求,希望通過統一話術的方式來避免極端言論。

節奏很快,爭執很精彩,角色個性也都很鮮明。

每一場戲都有清晰明確的主軸,而一切細節又都服務於人物角色的個性構建。

同樣,Gloria陣營裡每一位的特色也都很飽滿。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舒心醬一直說所謂“節奏快”是一個偽概念,節奏快也可能是因為內容太單薄、活了死了愛了恨了進度條亂飛,真正值得誇獎的是“密度高”。

單位時間內,呈現的細節質感豐富、層次清晰,好看、有戲。

劇作鏡頭也非常可圈可點。

Phyllis帶著她的人忙忙碌碌幹活的時候,蒙太奇鏡頭裡剪輯了各位家庭主婦烤麵包、安排孩子學乘法口訣表等諸多家務事,復古明亮的色彩,優雅又井井有條的安排,畫面就是對她們體面生活理念的有效表現。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Gloria站在派對中央抬頭看,一圈一圈的高樓,白的黑的陰冷環繞,熱鬧喧囂的人群各懷鬼胎,這是她要努力抗爭的世界。

鏡頭語言都沒有停留在“視覺好看”的層面,而是有機成為角色個性的一部分,渾然一體。

抽象概念如何共情?這部9.1分美劇教科書,密度和細節才是王道

舒心結語

與其說《美國夫人》關注的僅僅是理念,不如說劇作剖開了不同理念陣營背後複雜的利益勾結。

有出於真心的改革者,有倍覺冒犯的保守人員,有貪圖選票的牆頭草和謀求者,眾生相複雜又銳利。

劇作說的不僅僅是七十年代的一場女性論爭,關注的不僅僅是女性,而是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