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西藏地處西南邊陲重地,有綿延的雪域高原、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雄偉的布達拉宮……這片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對大多數的旅行者來說,它是美麗高原至淨至純的心靈呼喚;對於一批又一批援藏者來說,它是一種對老西藏精神高度的執著堅守與熱血傳承。

自援藏機制初步形成至今,40餘年的對口援藏讓她活力愈現,面貌變化翻天覆地。西藏的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交通、文化、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以及藏區人民生活水平提質增效——牧民們開上了小汽車、電視電腦走進了千家萬戶、潔淨衛生的天然氣供暖取代了昔日黑煙滾滾的牛糞燃料……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長期的對口支援在不斷的“輸血”和“造血”間,讓西藏在朝陽起飛的同時,也圓了很多人的西藏旅遊夢。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對口支援:“輸血”變“造血”

改革開放後,援藏主體以中央援助為主,其他地方省市為輔,援藏項目主要以面為覆蓋,援藏的時間和形式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1994年7月,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對口支援方針,自此對口援藏大幕正式拉開。

對口援藏是由“中央關心,全國支援”的援藏制度演進而來,對西藏實行對口支援最早是1973年,由八省市對口支援西藏衛生事業;1976年到1979年,先後又在教育、農機、幹部援藏上實行對口支援,隨後,對口支援西藏逐漸成為常態。這一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模式和區域協調發展手段,開創了援藏工作穩健發展的新思路。

在1994年的第三次會議做出的援藏決策中,由全國14個省市對口支援西藏7個地市44個縣;2001年的第四次會議將援藏期限延長10年至2010年,並增加了部分國有企業參加援藏工作,將其餘的29個縣和雙湖特別行政區全部納入對口支援範圍;2010年的第五次會議又將援藏期限延長10年至2020年,並建立援藏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其目的是縮小西藏與內地的差距,確保2020年西藏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的社會目標。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20多年來,對口援藏逐步形成了以幹部援藏為核心,項目援藏為載體,輔之科技援藏、人才與教育援藏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援藏格局。援藏方式迭代更新,見證了規模化、體系化、成熟化的支援工作的高成效。由最初起步階段的資金、物資、人力的輸血式援藏;到以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的智力援藏;再到大項目落地、帶動產業發展,客源輸送等造血式援藏。

各個援藏的中央機關、企業和省市,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參與西藏建設。將工作重心逐步下移到改善民生上,將財力、物力、人力向農牧區、農牧民傾斜。圍繞農牧民所需所盼,從衣、食、住、行、上學、看病等方方面面提質增效;重點實施農牧區安居工程,不斷改善農牧區水、電、路、訊等綜合配套設施,整合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

援藏工作春風化雨,潤物生長。從城市到鄉村,從自治區基礎設施援建到產業互建互利;從帶動西藏本地企業市場化發展,到培訓農牧民群眾掌握實實在在的生產管理技能等等,“授之以漁”的造血式援藏成效,深深地融化在西藏人民歡樂幸福的笑臉上。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群策群力:全國幫全藏

所謂對口支援,需因地制宜,科學決策。西藏包括7個地區,拉薩、日喀則、昌都、林芝、山南、那曲和阿里地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複雜多樣。又可劃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藏北高原是那區和阿里地區的一部分,土地遼闊、環境惡劣;藏南谷地指拉薩、日喀則、山南以及林芝西部地區,資源豐富、氣候宜人、人口相對密集。藏東高山峽谷指昌都和林芝的東部,是“茶馬古道”的要塞之地。各個地區自然社會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各異。

以西藏七個片區為受援地區,從全國18個兄弟省市對口支援的方式來看,不同的受援地區由不同的兄弟省市對口幫扶,援助的方式和側重點頗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勢。北京市、江蘇省對口支援拉薩;上海、山東、黑龍江、吉林對口支援日喀則;湖南、湖北、安徽對口支援山南;重慶市、天津市、四川省對口支援昌都;河北省、陝西省對口支援阿里;浙江省、遼寧省對口支援那區;廣東省、福建省對口支援林芝。

以北京、江蘇支援拉薩為例,拉薩市作為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北京充分發揮了首都經濟、文化、人才等集聚優勢,江蘇則發揮著經濟和人才優勢效應,兩地區將自身特點與拉薩旅遊發展需求結合,在精準的對口支援下,將拉薩成功塑造為第二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起著強大的區域經濟輻射和帶動效應。

廣東省和福建省對口支援林芝,兩省充分發揮了經濟總量和智力資源優勢,分別制定了“十百千萬”行動計劃和“十個一”扶持工程,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將林芝打造成西藏生態旅遊中心和進藏旅遊適應地。以資金投入開展項目建設,涉及到旅遊交通建設、景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景區規劃、人才培養和旅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為林芝旅遊快速發展輸入了新動能。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除了兄弟省市的對口幫扶之外,各大央企的援藏興藏力度同樣不減。

“強基礎、惠民生”的援建目標是央企們援助聚焦的發力點。截至去年6月底,16家中央企業累計為西藏援建項目1500多個,落實資金逾1000億元,眾多中央企業逐漸落戶西藏,成為富民興藏的新引擎。

以寶武集團為例,長期以來,寶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援助了昌都仲巴、八宿和丁青3個貧困縣。“十二五”期間,寶武對口援藏資金的80%以上用於改善民生、教育類和基礎設施類項目。從昌都邦達機場出來,可以看到一幢幢充滿藏族風情的別墅式建築,這是寶武援助500萬元修建的益慶鄉查龍村農牧民工程,這一工程結束了35戶236人祖祖輩輩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方式。

隨著時間的發展,文旅機制的創新融合更加衍生出了新的援藏業態。7月中旬,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通知》分別從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傳統工藝培訓、產品銷售等四個方面,細緻地指導非遺扶貧工作的開展,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就業難、收入少的難題。而在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中,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名列其中,充分顯示出中央各部門時時刻刻對援藏、興藏的使命感。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以人為本:“扶貧”先“扶智”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一批又一批的幹部或知識、技術人才們,紮根雪域高原,和藏族同胞們一同生活、一同工作,帶去了時代最新的發展潮流和現代化的管理經驗、技術、智慧以及生活方式,在“扶志”和“扶智”中,影響藏區同胞們積極地擁抱時代。

從1993年首批援藏幹部駐藏,20多年來,先後有八批援藏幹部進藏工作,八批全國選派幹部共計7672名。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隊伍逐漸壯大,人數漸增。對於西藏本地幹部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各援藏單位在選派方式上,優化了選派結構,採用多元化選派方式。並且,隨著援藏人才層次更高,智力援藏也提高了受援地區的人才素質。“請進來授課”、“派出去培訓”和“結合援藏崗位帶徒弟”等方式發揮了“傳幫帶”的智力加強版效果。

時代在變遷,立足於長期的援藏座標軸上看,保持科學決策,實現旅遊的全域協同發展是趨勢所需。早在2010年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就提到,要讓西藏成為“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和“做大做強做精特色旅遊業”的定位和目標。

對口援藏:在“世界第三極”抒寫芳華40年

旅遊援藏作為整個援藏扶貧工作的有力抓手,對口支援省市在加大旅遊援藏力度的同時,要充分尊重西藏獨特的地緣生態環境、歷史人文特色等本真性才是首要。民族的即世界的,原生態的地域魅力,同時也是西藏打造成為世界旅遊目的地獨一無二的品牌競爭力。

展示西藏新風貌的第四屆“藏博會”即將啟幕,“暢遊新西藏・守護第三極”,由文化和旅遊部、西藏自治區政府共同舉辦的藏博會,將是一扇加強國內外瞭解西藏的新窗口、打通往來合作的新橋樑。如今,面貌煥然一新的西藏,對內開放、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其厚重獨特的文化魅力、地域風光,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實現聖潔的西藏旅遊夢。

40餘年年來的對口援藏,就像撰寫出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科學援藏——尊重地方、調研為先;務實援藏——項目落實、資金到位;真情援藏——兄弟幫扶、幹部常駐;接續援藏——持續發力,齊建齊享。對口援藏,對“世界第三極”的輸血、造血在漫長的時間軸和空間軸上彰顯出強大的民族向心力,讓西藏同胞實現真正富裕,共築美麗中國夢!

(本文作者:小榮工作室文旅產業研究員 付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