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學街 鄞縣學宮往事

縣學街 鄞縣學宮往事

縣學街城隍廟一側

縣學街 鄞縣學宮往事

鄞縣縣學門樓“欞星門”現為寧波市文物保護點

一鏟 文/攝

北宋慶曆八年即公元1048年,鄞縣縣令王安石給住在慈溪的杜醇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出山,到新成立的學校來教書。

新學校開在鄞縣縣東半里舊有的孔廟後面,是一處廟、學合一的所在。與州府開出來的“州學”不同,這是一個行政級別低一級的“縣學”。數百年後有人統計,說是“州(府)學”出人才的幾率比“縣學”要大,但同樣作為官辦學堂,縣學的創辦無疑有著教育下沉、擴大生源、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的好處。

杜醇是一介隱士,學問很好,尤重孝道。收到王安石來信,杜醇第一下沒答應。沒想到王安石寫了第二封信,語氣更加懇切,說你千萬不要擔心別人講你“好為人師”,也不要過分擔心譭譽,單純去做合乎道義的事情就好。大概是被王安石的真誠感動,第二次,杜醇同意了。

王安石還積極延請奉化人樓鬱。樓氏熟讀六經,善於闡發,貧而樂道,性格很好。據說,他為了教書方便而遷居鄞縣,把家安在月湖邊。教授一當就是30年,在寧波多個學校都有開課,學生很多。

寧波縣學街即因這一綿延800多年的縣學得名;不過,跟王安石沒有什麼關係。王縣令的學堂在北宋末年,就毀在了金兵手裡。

一 興學

北宋歷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興學運動,一般被認作地方官辦教育之始。寧波也不例外。王安石在鄞縣大力興學,就跟范仲淹在朝堂主持的慶曆興學脫不開關係。

慶曆四年(1044),宋仁宗詔令各州府,凡未建學之地均令建學,學生超過200人還可建立縣學,如財力有限無法辦學,可充分利用孔廟,在廟中設學。地方官員王安石可以說是這一政令的積極貫徹者。

自兩漢“獨尊儒術”,孔子在中華大地上便有非一般的地位。唐朝,各地廣建孔廟,主祀孔子,但廟學合一的情況尚未普及。

直到兩宋倡導以文治國。太宗淳化元年(990),朝廷頒賜《九經》給新附各郡,被看作是趙宋朝廷在四明地區推行儒家教化的肇始。郡守陳充在子城東北隅建了一座九經堂以貯賜經,“郡人知尊經學,談王道,實始於茲”。

北宋,四明歷任地方官大多對學校教育十分重視。在王安石之前,還有一個更高級別的官員叫李夷庚,在今中山公園一帶恢復了明州州學。嚴格意義上說,他才是促成宋代明州官學興起的“第一人”。只是,後人還是願意將功勞歸給王安石,畢竟後者的名氣更大,所謂“慶曆五先生”多少也是在他“發掘”之後散發出更大的能量。

王安石做了3年縣令就離開了鄞縣,而楊適、杜醇、王說、王致、樓鬱這批宿儒長期在崗,對四明學風的建立影響深遠。

二 新址

自王安石的學宮被金兵搗毀後,鄞縣縣學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從寧波出去的丞相史彌遠看到舊址廢棄已久,且低窪狹窄,才命令地方官重新相地,在寶雲寺西邊的威果指揮營地界上重新建造縣學。這個新址方是今日縣學街得名的由來。

今址上,先完成的建築叫先聖殿,幾年後,胡榘做知州時,再建成養正講堂與觀善齋、辨志齋、習說齋、敬業齋。胡榘是南宋有名的地方官,官至尚書,寧波現存最早最詳細的一部地方誌《寶慶四明志》就是在他手上主持修纂的。

為了將縣學的功能儘可能體現出來,胡榘專門設了四個齋堂,目的就是讓地方上因父兄貧困而上不起學的孩子有地方讀書。學校以十二三歲為分野,分成兩個年級,請老師來教。

南宋以降,縣學依舊處於屢圮屢修的狀態。因官辦學堂的經費來源基本由地方自籌,學校興盛與否,很大程度與官員重視程度及當地經濟水平有關。

明洪武初年,縣學養正堂更名明倫堂,四齋只餘其二。正統三年(1438),明倫堂挪到先聖殿西邊,左右列齋;殿東新建文昌祠,祠東北為射圃。

雖有新建,因南邊是道路,西北是軍營,東邊是寺廟,縣學的騰挪空間總是有限。成化年間,寶雲寺西側土地併入縣學,射圃面積稍微大了點,然而“亦不足行射禮”。直到弘治中,善良的寶雲寺決意搬遷,把更多的地皮讓給縣學,才讓師生們開心了一下。寶雲寺原地基被用來修建新的明倫堂與尊經閣。嘉靖年,又重塑孔子像,在明倫堂東建啟聖祠,同時將縣學門口的硯池進行了疏浚,立起一個文峰塔。在1914年的《最新寧波城廂圖》上,縣學街南仍標識有文筆弄、硯瓦池等地名。

三 鼎革

官學授課的內容永遠是科舉有關。每朝每代,儒學經典都是官學教育的中心。清末,隨著科舉廢除,官學也就走到了終點。

民國初年,鄞縣縣學被廢,教諭訓導署及明倫堂等改設“鄞縣縣教育會”,另外部分房產改成了醫院,兩邊互不干擾。

有意思的是,明倫堂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度成為寧波新文化傳播陣地。據史料記載,1922年暑假,鄭振鐸、沈雁冰應文學研究會寧波分會四明暑期講習所之請來寧波講學,在縣學街孔廟明倫堂分別作《兒童文學的教授法》和《文學上各種新派興起的原因》的報告。共產黨人施存統、梅申龍(又名梅龔彬)來寧波宣傳馬列主義,也曾在縣學街明倫堂作演講。

同時“孔廟”的意義也沒有完全褪卻。1935年8月28日的《時事公報》大篇幅報道了民國鄞縣政府在縣學街孔廟舉行“孔誕紀念大會”盛況,行禮者據稱有兩萬餘人。有關發言中,有“前幾年因為從事國民革命,無暇顧及先師孔子,現在全國精誠團結,確定每年紀念先師,全國各界皆須參加”云云,頗具現場感。

民國後期,因管理失當,這裡漸成荒蕪淒涼景象。“縣學街之縣學宮,因與防守司令部距離不遠,亦受敵機轟炸遭殃,破壞更為徹底”。

解放後,縣學遺址全部劃歸寧波市第一醫院所有,至上世紀60年代,大成殿作為醫院職工食堂,尚保存完好。1979年,醫院大規模改建,大成殿及所存古建築全部拆毀,大量石構件運往天童、育王,縣學遺痕消逝遠去。

如今的縣學遺址唯有一座民國時期的“欞星門”還在原地。八字牌樓式,歇山式屋頂,四個簷角高高翹起,上書繁體的“寧波市第一醫院”幾個大字,古今融合成時光縮影,也是縣學街上與“縣學”有關的唯一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