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来源:三元区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科普君精选八位名家的读书心得,希望通过他们的读书方法,能让每一位读者都实现“开卷有益”,让阅读把生活中的寂寞,转换为享受的时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陶渊明的读书技巧是“不求甚解”,要注意的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可不是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章句之中,因小失大

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读书法都被看做是不认真、囫囵吞枣。其实,当现代人面对海量的书籍和有限的阅读时间时,大体都可以“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如果对所读之书,本本都“熟读精思”,不仅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

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得益者并不少见。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载,“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三人。当然,对名著经典或者专业书籍,该精读的还得精读,该熟记的还得熟记。

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


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老舍



老舍先生在读书的时候,曾遇到“随看随忘”的问题,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美食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

后来,为了“矫正”这个问题,他采用了上述的方法。边读书边做笔记,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对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了解这种变化,我们也就有了进步;而阅读更多相关作品,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性地看待这本书,减少自身观点的偏见。去掉偏见,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



读书要持之以恒,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人是一天天长大的。


读书要天天读,正如吃饭一样,要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才能强壮起来。千万不要偏食,专吃一种食物,是成长不好的。读书会使你聪明,使你开阔眼界,了解人生。

——曹禺


著名剧作家曹禺在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曾谈到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希望青年作家要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多读一些我国古代优秀的作品。

他回想道,年轻读书时最受影响的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其中的人物个性都那么丰富、深刻、复杂,不是一眼就能看透,而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作家林语堂认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有一天晚上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完后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此外,林语堂心中“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始末的读物。例如,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几乎都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难以做到沉思默想,在体悟的同时获得乐趣。

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计算遍数,用选举开票的方法,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便凑成一个字。不过所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读”字。


这在我又感到一种愉快,这愉快也足可抵偿笨读的辛苦,使我始终好笨而不迁。

——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平易温润,对于读书,他也拥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独到见解。但凡读书,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读到第三个章节,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就这样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反复地读,反复地温习,谓之“重复法”。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朱光潜


美学家朱光潜鼓励大家多去读诗,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学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对此,他打了个优美的比方: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象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在电脑快速阅读年代,应该学会从容阅读,不必像赶路那样急着把书读完。


像交朋友一样是一辈子的事情,好的书也一样,把书当成你的朋友,不必太匆忙。


读完一本书,有一个空间去思维,使这个书变成你生命养料的一部分,这样你读书的时候又轻松,又有才华,又容易进入书里面。

——林清玄


作家林清玄认为,读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享受,越从容越有味道,所以不必跟赶路一样急着把书读完。读书重在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思维的空间,才能把书变成自己生命的养料。

林清玄称,人生有两个方向,第一个走向心灵的世界,祈求内心的莲花开放;第二个是走向世俗的方向,唯一相通的就是读书,通过阅读可以使人的内在保持充实的状态。

世界读书日 | 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


关于读书的方法,最好你还是随自己的兴趣来读。

——毛姆(英国)


最后和大家分享英国作家毛姆的读书观。毛姆坚持读书真正的出发点在于得到“深沉而持久的乐趣”,而非为了顺从大众的口味或者一味炫耀自夸。读书不应该带着功利性,不应该远离了单纯为乐趣而阅读的初心。

并且,毛姆鼓励读者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没必要非得等一本看完再看另一本。毛姆本人会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因为他无法保证每一天都有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他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您有什么独特的读书方法吗?

快来评论区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