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滄桑永固古城

原標題:【印象隴原】

風雨滄桑永固古城

風雨滄桑永固古城
風雨滄桑永固古城

永固古城組圖

文/圖 王振武

坐落在張掖市民樂縣童子壩河邊的永固古城,曾是月氏族的都城。漢初曾是匈奴單于王的避暑之地,故又叫單于王城,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永固城已是繁華落盡,但它在河西走廊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影響永遠不可磨滅。

永固古城,東接甘、涼咽喉之地的大草灘(今軍馬場),南連軍事關隘大斗拔谷(今扁都口),是中原通往西域道上的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永固古城東有金魚山,西有廟兒山,城區為窪地,地下水位較高,古城城垣兩側有甘甜的泉水溢出,日久天長,便形成了水草豐美、景色宜人的東湖和西湖。

歷史上,西湖是永固古城的一大美景,那裡泉眼密佈,泉水彙集,滋潤著上百畝良田,因此就有了“西湖泉群”一說。且西湖四時之景迥異,美不盡述。春日,湖畔芳草吐綠,山花爛漫;夏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秋日,藍天、碧野、山巒、草地、樹叢、湖水構成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冬日,湖面冰封,恰似鑲嵌在永固城內的一塊明鏡……

永固古城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歷史悠久。據歷史記載,其悠久的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同時,為了大草灘這片富饒的畜牧基地,歷朝歷代都將爭奪的戰火燒在了永固古城。早在春秋戰國時,遊牧於河西走廊的月氏民族就選定水草豐美的河西中部地區建造起東、西兩座王城。西城是水澤之地的昭武城(今臨澤縣鴨暖鄉昭武村),東城便是草原之域的永固城。後來匈奴逐漸強大,趕走了月氏,控制了河西地區,將月氏東城改築為單于城。單于城是漢以前河西修築的大城邑,是從扁都口進入河西的要地。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約大月氏夾擊匈奴,但遠離故土的月氏人卻似乎已經忘卻了這段家國之恨,此後,張騫被單于拘獲滯留的地點就是此城,而一代戰神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河西,大破匈奴也是在此城。

安史之亂後,永固城先後成為吐蕃和回鶻活動中心,西夏時又為甘州回鶻臨時都城,元明時永固城複稱為單于城,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城池,定名永固城,轄甘州城守營、山丹營、洪水營、大馬營等。

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公元前989年西巡時曾到過“焉居、禺知之平”,禺知即月氏。若從那時算起,永固古城已在張掖大地上經歷了三千年歷史風煙。

如今,永固古城只剩下西北一隅的斷壁殘垣和孤立於湖邊的清代土塔,似乎在證明著古城昔日的輝煌。留存的古城牆大約有二三米高,是古城城牆的一個角,建在一片開闊平坦的臺地之上,周圍是綠油油的農田。一層層人工夯築的痕跡清晰可見,告訴現在的人們,這不是普通的土墩,這是先民們僅靠雙手修葺而成的城。當年為修築古城而搭建的棧道、木椽的孔道依舊保留在城牆上,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永固古城東、南、西各開一城門,內有甕城,四角有瞭望墩,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城內偏南也有一東西方向的城牆,將城分為內外兩部分。因永固城的形狀像算盤,故民間稱之為“算盤城”。

走在這片數千年盛衰變遷的土地上,仰頭望天,藍得沒有一絲雲朵的天際。再看看孤寂的清代磚塔,塔簷下掛的銅鈴被風吹時搖動發出緩慢低沉的鈴聲。

縱覽永固城滄桑的歷史,不難看出,一城易名頻繁,戰爭接連不斷,這在民樂歷史上是罕見的。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險要,生產生活的重要。雖然如今的永固城已是繁華落盡,但它在河西走廊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影響永遠不可磨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