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在寫這篇影評前,我沒有閱讀任何影評,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網絡意見領袖們收了多少錢去批判或者吹捧一部電影,而真正的影評人,又鮮少在電影熱映期間公開發表專業評審意見。至少,我可以完全保證作為一名原著黨對主觀感受的絕對服從,而不在其他影評的影響下預設任何立場。

《流浪地球》背景宏大,場面恢弘,是劉慈欣最為讀者喜愛的作品之一。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太陽即將發生一次名為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膨脹為一顆巨大且暗淡的紅巨星,將地球汽化。人類不得不在地球上建造推進器,靠其動力使地球飛出太陽系,向距離人類最近的恆星——4.3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進發,成為它的一顆行星,完成一場名為“流浪”的逃亡。逃亡歷程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整個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這是《流浪地球》開篇的第一句話,它與《局外人》、《百年孤獨》、《雙城記》以及《洛麗塔》一起,成為 “第一句話”就直擊我靈魂的小說。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阿爾貝•加繆《局外人》

“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時候,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一定會想起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

就這一話,其實已經使小說陷入一種沉鬱的氛圍中,也奠定了小說的悲劇內核。

地球作為整個人類幾百萬年的棲息地,早已沉積到集體無意識深處,滲透到每個人的毛孔與血液中,而“流浪”二字,使百代興亡的前途未卜流露出深入骨髓的沉重和悲涼。

如果說上面都是鋪墊,那麼下面就是真正的影(pi)評(pan)了。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電影關於人性和倫理的描寫不符合大劉的態度,更不符合電影背景的設定。

《流浪地球》是一部站在人類之外描寫人類的小說,它剔除了人類的顧影自憐,在科幻語境下描繪著宇宙法則,原著中並未對人性予以過多的描述。並且劉慈欣在《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一文中,也表述了他心中的科幻文學,他反對“文學即人學”的定義,認為人性不再是科幻文學的靈魂,科幻文學在接觸一些比人性更宏大的東西。

因此,《流浪地球》剔除了道德,甚至剔除了人類歌頌呼喚的愛,在人類傾盡全力與宇宙對抗的過程中,生存是第一要務,於是人們放棄了宗教、藝術、哲學,專注發展實用的理工科,對待感情也出現了和“前太陽時代”迥然不同的態度。讓我印象最深的三個片段是:

爸爸對媽媽和“我”說自己愛上了別人,要離開“我們”去和她一起生活,媽媽的反應“像冰凍的海面一樣平穩”,而當兩個月後爸爸從別人那裡回來,媽媽“沒有高興,也沒有不高興”;

古代有一個倫理學問題:“當洪水到來時,只能救走一個人,是救父親還是救兒子”,而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看來,提出這個問題很不可理解,這個時代的人們逃亡時按照年齡由小到大井然有序排隊,用殘酷冰冷的絕對規則將所有的人性和倫理取而代之;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由於地球發動機產生的加速度以及運行軌道的改變,地核中鐵鎳核心的平衡被擾動,導致地熱逸出,岩漿滲入災難頻發,在一次岩漿滲入中,“我”和媽媽排隊進入地下城避難,當“我”跨進升降梯時,已經聞到了濃烈的硫磺味,此時“我”和媽媽之間還隔著兩萬多人,“我”大概意識到了媽媽的結局。可“我”不會哭著去找媽媽,更不會放棄進入地下城的機會,“我”只是心如刀絞地想象了媽媽最後的時刻,然後繼續這“流浪”的生活。

大劉書中描繪的人性非常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反觀電影,充斥著父子爺孫之愛,而且與“前太陽時代”(即我們現在的時代)的情感並無任何不同:疼愛孫子的外公、心懷叛逆誤解父親的兒子、護子心切的父親等等,並且這些情感刻畫佔據了巨大的篇幅,電影中看到外公意外墜落,非要置自己生死於不顧救回外公的孫子與原著中兒子對母親的態度背道而馳。只能說,電影沒有讀懂原著中非常精彩的對於人性的描寫。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電影放棄了全書的最具有哲思的三部分——“死亡與希望”、“謊言與真理”和“黃金時代”。

1 “死亡與希望”

記得書中有一個謎語,“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答案是“死亡”。

原著中“死亡”出現了七次,“希望”也出現了七次。

“人類將自豪地去死,因為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我們必須做一個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今天只要擁有希望。”

在剎車時代因為燙傷感染而死亡的爺爺、在逃逸時代被上千度高溫岩漿吞沒的母親和被小行星碎片擊中瞬間汽化的父親,還有千千萬萬因為流浪地球計劃而殞命的人們,死亡的宿命性與悲劇性和絕境中懷揣希望抵死掙扎的人類形成鮮明的反差,每每讀到這兩句,都忍不住灑下熱淚。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2 “謊言與真理”

在地球流浪三百多年後,越來越多的人對關於氦閃的預言發出質疑,人們利用自己有限的認知和學識,輕而易舉地推翻了幾百年來為了地球命運殫精竭慮的天體物理學家們的研究,認為氦閃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騙局,將五千名天體物理學家判處死刑。

於是叛亂者“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個人密封服上加熱用的核能電池,然後把他們丟在大海的冰面上,讓零下百度的嚴寒慢慢奪去他們的生命。”

而就在他們死亡的一霎那,氦閃爆發了,五千名天體物理學家冰凍的屍體像五千樁恥辱柱,也是五千座紀念碑,這些為保全地球傾盡畢生所學付出唯一生命的天體物理學家,就這樣在百口莫辯的誤解中死去,這是多麼令人齒冷的悲劇!真理被漠視,英雄被處死,這一段沒有還原到電影裡,真的非常令人失望。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3 “黃金時代”

正如小說第一句話所說,前太陽時代的人們習以為常的太陽星星和月亮,對於“我”來說無比陌生,“我”覺得從前的時代是“黃金時代”。誰能想到從前人們讚頌日出的恢弘和日落的壯美,而幾個世紀之後,孩子們第一次見到太陽竟然恐懼地無以復加。而我們抬頭就能看到的星空,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奢侈地像只能舔一口的糖,美得讓人心碎。

因為看到太陽而恐懼和因為看到星空而哭泣,引人深思。

拋棄了這三處精神內核,《流浪地球》電影還能稱之為《流浪地球》嗎?

電影在不該煽情的時候煽情,在該浪漫的時候卻沒有還原原著。

電影中煽情的部分是劉培強和劉啟的父子情,最開始劉啟對劉培強的埋怨和叛逆,其實是缺乏鋪墊的,或者說因為放棄對母親的治療而對父親怨恨至此,和恢弘的背景相比,倒顯得有點小題大做、無病呻吟,在這種長期而極端的生存狀態中,大劉書中的感情觀念才更符合人類的心理規律。以至於最後劉培強為了拯救地球而葬身於太空的時候,父子情並沒有渲染到頂點,略顯單薄。

朵朵廣播呼籲救援隊支援的那一段,也是煽情地莫名其妙,彷彿讓我看到校園青春小說的影子。

電影主要角色塑造臉譜化,劉培強、劉啟和韓子昂沒有出彩的亮點,也許是因為群戲太多,一眾配角也完全是功能性的“情節助推器”,角色刻畫很薄弱。

其中爺爺救朵朵的片段,對於125分鐘的電影來說,佔據了不少的篇幅,我能理解電影導演放棄了大劉的大格局,著眼於小人物,也想對“全人類命運”與“小人物犧牲”的倫理衝突進行探討,藉以展現人性的光輝,但原著中展現人性的方法,顯然更高明。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原著最吸引我的,正是忽視人性之後的冰冷,但這種冰冷又不是絕對的冷酷,是在對生存的渴望和對死亡的恐懼二者罅隙中偶爾孳生出的一種心靈慰藉,以至於全書對於情感都書寫地很隱晦,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加代子的愛情。

書中寫“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可當“我”參加機動雪橇拉力賽時,“在無限的星空和無限的冰原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一個人,雪崩般的孤獨感壓倒了我”,於是在這種境況下出現的加代子成了與“我”在孤獨中相互依偎取暖的人,“我”和加代子選擇了結婚。

而我最後一次看到加代子,是她和隊列一起消失在地下城的迷霧裡,相遇和分開都是這麼縹緲,可當我垂垂老矣,又分明看到加代子“從綠色的大地上向我跑來,年輕美麗,像個天使……”,這才是專屬於那個時代的浪漫。

還有貫穿全書的一句話: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在爺爺去世、“我”兒子出生以及全書最後各出現一次,伴著那首流浪地球的歌曲,閃爍著動人的溫情,那是對故園的熱愛和對前路的悵惘,也喻示著一代又一代的輪迴。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總結

背景設定:

與原著相同,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情節發展:

原著中是利用“引力彈弓效應”,將木星作為“引力助推器”,地球在將與木星相撞的距離上擦身而過,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動下,地球達到逃逸速度,電影則是講述了地球與木星擦身而過的時候爆發危機,由此再創作出一個全新的故事。

故事講述了由於4771座行星發動機故障,地球偏離預定軌道,37小時後將與木星相撞,人們積極運送火石(發動機啟動裝置)以重啟發動機,但是錯過了救援時間,無法挽回相撞的後果。由於木星中含有大量氫氣,又吸收了大量地球大氣,主角們又想到點燃木星、讓其推力推開地球的方法,但使用行星發動機的等離子衝擊波高度未達到木星,就在大家絕望之時,空間站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帶著點燃了空間站,帶著30萬噸燃料衝向木星,拯救了地球。

整部電影不過是《流浪地球》原著背景設定下一個老套的拯救世界的英雄的故事,除了背景設定外,與原著情節和人物重疊部分幾乎沒有。

商業化的本質導致其思想深度遠遠不如原著,對原著黨非常不友好,但是電影動效可圈可點,全片無硬傷,是非原著黨的一次視聽盛宴。

成功之後的敗筆:《流浪地球》如何叫人失望透頂的?我不得不說

·END·

最後,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末尾震撼的詩行: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啟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