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深挖洞,廣積糧”嗎?

不知道老一輩的人是不是都從長輩那裡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在1969年和七十年代的中國,家家戶戶都掀起了“挖防空洞”的熱潮,路上隨處可見人們拿著鐵鍬挖防空洞修工事,很多機構和部隊也拿上鐵鍬參與人防工程的建設,孩子們的童年也有很多防空洞玩耍的回憶……整個中國幾乎都處於熱烈的備戰氛圍中。

“全民戰備”的背景

當時的人們害怕,一夜之間,蘇聯的鋼鐵洪流會順著邊境南下到來……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希望中國成為自己的小弟,處處要聽話。蘇聯提出要在中國土地上修建軍港和電臺,中方認為這一舉動侵犯領土主權完整,所以不同意。1969年,中蘇珍寶島事件衝突進一步升級。領土紛爭、思想路線矛盾、外交政策衝突使得中蘇關係逐漸惡化,蘇聯開始向邊境陳兵增兵,美國《華盛頓日報》甚至一度發表“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文章。

你聽說過“深挖洞,廣積糧”嗎?

國際中蘇局勢

蘇聯的“核手術”計劃可能實現嗎?

當時的中蘇戰力對比懸殊。其中蘇軍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三個詞:“全北線封鎖”“機械化”“重工業實力”

第一、蘇聯分三路幾乎全線壓制我國北部邊境

(1) 西路。1968年蘇聯在我國西邊,新疆附近大量增兵,部署的兵力達到20個師將近40萬人,1200架飛機和200枚導彈。而在這之前,蘇聯在那裡只有12個不滿員的師和兩百架飛機。

(2) 中路。此外,蘇聯還和蒙古達成一系列協議,蘇軍幫助蒙古的南方邊防,並在那裡駐軍。至此,蘇聯在邊境共陳兵百萬,戰機數量超過3400架,防空導彈裝置3500部,坦克裝甲車也上萬輛。

(3)遠東。蘇軍在遠東戰區部署超過1.3萬輛坦克,目的是迅速合圍瀋陽軍區拿下東北糧倉、油田、不凍港,然後迫使北京回到談判桌前,達成聯蘇抗美、租借海軍基地、供應廉價石油及糧食的條件。在軍事焦灼期間大規模破壞東三省重工業,其二,迅速利用東北機場把北京給炸成一片焦土,當時整個中國的經濟核心以北京及東北為中心。

你聽說過“深挖洞,廣積糧”嗎?

第二、重工業實力。冷戰時期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重工業。能夠為軍事提供強有力的後備補給。

第三、部隊機械化。蘇聯軍隊尤其是坦克軍高度機械化,還擁有整支洲際戰略轟炸機編隊。

很多西方觀察家認為兩國開戰在所難免。筆者認為蘇聯要想佔領中國雖然不現實,但是憑當時的實力,重創中國北方經濟核心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也是中央在60年代初一直有意識的修建防禦設施的原因。

你聽說過“深挖洞,廣積糧”嗎?

西南某三防工程

中國做了哪些“戰備準備”

反觀中國。我國北方以平原為主,蘇軍南向沒有天然屏障。蘇軍機械化部隊一旦配合空中打擊,可以迅速推進中國腹地,直接威脅到首都北京。況且我國北方有當時全中國的經濟核心地區,傳統重工業基地。同一時期,南邊還有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

(1)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群眾性構築防空工事的熱潮。

(2)64年開始“三線建設”。為了構建戰略縱深,保證持久戰時國家軍事、經濟、文化事業正常運轉。中央不惜一切代價,投入了佔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巨資和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陸陸續續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還有一批國防尖端項目。

毛主席甚至已經提出了,“放他們進來,中國老百姓藉助游擊戰更他們消耗”的戰略路線。可見當時局勢一度緊張到空氣中瀰漫著火藥味。

“戰備緊張解除”

1969年初以來,美國也開始向中國發出緩和關係的信號,中國對此不失時機地做出了積極反應;1969年末至1970年初中美華沙會談翻開了新的一頁

1971年以後蘇聯的戰略重點放在了歐洲,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美方力量的介入,使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漸漸平息下來。

“深挖洞,廣積糧”也變成了大人小孩之間的笑談。曾經如緊繃之弓的新生中國,在危難之中,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一路走鋼絲而來,才有了和平安定的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