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所有的抽象

我們的思維有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兩種。而我們學習的知識,越深入,則越抽象。比如數學,高等數學抽象的公式函數等,一般人是望而生畏的,那些智慧超群的人才能學懂。

智慧,高深到不可思議之處,就會越來越脫實向虛。


一無所有的抽象

比如下棋。頂尖高手的較量,就是算路的較量。最重要的就是虛算路的較量。實算路,就是具體的招法,高手們大多熟稔於心,推算個幾十上百步不算難事,彼此之間差別不大。真正拉開差距的就是虛算路,就是對全局的形勢判斷。誰計算得更準誰就獲勝。而這種計算有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就是虛計算。

而學武修道之人,要做的是從後天返先天。我們出生下來所經歷的一切,均是後天。我們腦中所想一切,均是後天經歷形成的,都是後天。光是冥想,全在後天中,沒有一絲到達先天。即使你決心不想後天,你那決心也是後天的想,到達不了先天。欲至先天,必須擺脫後天一切,無想無不想之時,才可能窺見先天門徑。先天相比後天,太虛無縹緲了。

實在便是存在的。有存在的,就有不存在的。繼續下去,就有存在的存在,存在的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存在的存在就是實有,大家都能感知到,好理解。而存在的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則都是不存在的範疇,大家感知不到,比較虛,不好理解。

我們要理解無,理解不存在,必須從存在,從有開始。存在實有,能夠我們感知到。我們感知到存在,才能覺知到不存在。感知實有,覺知虛無。

佛教講究緣起性空,以空為根本。所以覺知虛無後,更要感知虛無,這就叫證悟,就是悟空。而我們唯一論,講究唯一真理,三元合一,不以空為根本,以循環合一為本。所以,我們感知空無後,還要覺知實有。也就是說,我們的修行,是感知實有,覺知虛無;感知虛無,覺知實有這樣不停地輪轉,講究一個平衡。

這裡談到虛無,就講一下抽象。相比於具體,抽象可以說是虛多了。我們從具體到抽象,可以說是感知實有,覺知虛無。但我們一般運用的從抽象到具體,就是從覺知虛無轉向覺知實有,就少了感知虛無這一步。

如何做到感知虛無呢?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1+1=2.但我們的這個知道,是所謂的覺知,不是感知。有人會說,不對呀,我們小時候學數字時認知1+1=2感知呀,比如1個人加1個人是2個人,一隻鳥加一隻鳥是兩隻鳥等。其實,你感知的是具體的1個人2個人,而不是抽象的1和2。我要你感知的是1和2,而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不是抽象地覺知到1和2,而是具體地感知到1和2,進而感知到1+1=2這個法則,這才叫感知虛無。因為數學公式就是最典型的抽象,最根本的法則。

只有切實感知到具體的法則而不是抽象的法則,才能明白具體的實有易破滅,抽象的法則可變為具體的法則,所以法則也一樣會破滅。這就是佛說的法無我,破法執。不能具體見到抽象法則,想破法執,亦是隻能破除一半而已。

而這些具體的法則,其實還是所謂的存在的不存在。至於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則更為高深難懂。將它理解為未知,取名一無所有的抽象待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