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偏見在任何年代任何社會都有,書生對士兵的偏見,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的偏見,社會底層民眾對富商的偏見,家長對孩子的偏見,地區之間的偏見,對曾經進過監獄的人的偏見,還有種族之間的偏見。

很多人偏執的對待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導致很多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偏見也讓很多人不能夠心平氣和的對話,如果我們所有人都能如《十二公民》之中的八號公民一樣放下所有偏見,心平氣和的就事論事的去看待事情,這個社會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衝突,很多家庭是不是就會變得更為和諧?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十二公民》是一部典型的戲劇電影,戲劇電影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國電影中占主導地位的電影形態、導演對電影的戲劇本性的理解,其特點是以戲劇衝突律為基礎,採用傳統戲劇式的結構原則、具有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等要素。

戲劇電影當然並不是照搬戲劇作品的結構形式,但多數影片具有一種舞臺劇的相似結構。例如《十二公民》中最主體的部分中的最主要場景就是在一箇舊教室裡面的長桌旁邊,到了影片結尾的部分,導演用利用了一段長鏡頭來交代所有人出去後的狀態,鏡頭的角度就像是觀眾在看舞臺劇時的角度,這段結尾時的畫面與影片與主要場景中的色調相比較,也明亮柔和一些。

但這之前,影片主體場景中的色調或多或少飽和度低,色調發暗。因為過程當中,這十一個人各有各的偏見,各有各的執著,他們為此爭論不休,達不成統一,不能還給那個被冤枉的富二代一個清白。

而到了影片末尾時的柔和色調正是證明了這十二個代表著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人終於在真相面前放下了所有偏見,還給了一個孩子、還給了社會和法律一個公正。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有心的觀眾還能看出,影片開頭部分對"案件真實情況"的還原畫面也是飽和度較低的,這一段昏沉的畫面能調動觀眾觀看時的情緒,也是展現了該劇中各位公民們對這一殺人案件的真實感受:殘忍和無情。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戲劇電影的結構原則有二:一,使動作的發展集中圍繞一個基本的中心事件進行。二,使兩個或幾個由同一思想概念連接起來的情節平行發展。

在《十二公民》的影片中,影片使動作的發展圍繞著對案情的逐步懷疑和證明真相去進行,也是為了能還一個孩子清白而進行的,更是為了讓所有人對自己的判斷更加負責任而進行的。

這十二個人一開始有各自的懷疑,有各自的身份,有各自的立場,有各自對其他人的偏見,在爭論的過程中編劇巧妙的讓這十二個人通過自己的臺詞動作將其反應了出來,讓這不同的十二個人所持有的十二個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摩擦,造成激烈的戲劇衝突和矛盾。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影片整個過程中,導演對節奏的把控很強,對案件真相的層層推進的同時,冷暖光線的變化發生也是卡在影片三次的大情節轉折點上,每一次光線的變換,都是更進一步的接近真相和公正。

例如十二個人第一次投票時,色調是低飽和度的灰色,光線有些發冷,此時唱票的一號公民在唱票,而為了公正投富二代孩子無罪的八號公民在靜靜的聽著唱票,那些票一票接著一票都是在投有罪,這是影片開始後不久,那時候很多人都還對事件存在偏見,事件還沒有得到一個公正的解決方式,這個時候光線的感覺正好和主要人物八號公民的人物內心吻合在一起。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第二次光線的變化是在第二次唱票,當時只有一個人被說動了,投了無罪,但整體畫面從灰色變成了暖黃色,正是公正見到了曙光。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而第三次,是八號公民和其他公民二號公民激烈衝突之後發生的變化,這個時候,有一半的人的內心被真理衝擊到了,一半的人已經開始要維護公正,摒棄偏見,而八號公民此時也看到了勝利和公正的希望,暖黃色的畫面持續了很長時間,但卻在八號公民推演案發情況時又變成了灰色的畫面,因為這個時候要展現一種嚴肅壓抑的氛圍,用暖黃的色調不如灰色的好。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而灰色是中間色,還有一種公正感在裡面。

影片對聲音的處理也很有意思,開頭節奏稍稍緩慢一些,但在二號公民像八號公民訴說兩個證人的證詞的時候,背景聲中飲水機發出的聲音有一定的節奏感,恰好是對接下來劍拔弩張的氣氛的一種預示,讓觀眾看時不覺得太突兀。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影片還有一段音響運用的很到位,例如在八號公民的帶領下,幾個人將老頭在屋中聽到案發現場時的真實現場聲音再現了出來,那些聲音是案發現場的聲音,貼在了不對應的畫面上面,這種聲畫不同步的效果讓此時此刻的畫面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讓觀眾在看著幾個人還原現場的樣子時就能夠想象得到案發現場。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當然,

這也是因為戲劇電影有限制性,用這樣的聲音和畫面處理方式,是導演明智決定的結果,也讓之前沒有看過戲劇電影的觀眾能夠欣賞得到真正的戲劇電影。

整個影片場景雖然簡單,但是故事講得很好很完善,能夠很好的調動觀眾看片時的情緒,隨著十二個人對案件的爭執和案件的層層推進,越到影片後期,幾個人爭執的動作越大,爭執的點越多,各個公民代表的不同人群所持有的偏見逐漸被暴露出來,揭露問題也更有力量。

影片前後有兩個長鏡頭,一個長鏡頭是十二個公民說說笑笑的走向了學校的舊教室,影片末尾又是一個長鏡頭,是十二個公民還是有說有笑的走出了舊教室,這是一個首尾呼應,不僅讓觀眾在看了十二公民爭吵之後情緒有所放緩,也讓整個片子的結構看起來完整了不少。

《十二公民》:電影的外衣,舞臺劇的裡衣

十二公民是一個改編電影,它改編的很成功,因為它將我們生活中很多有偏見有不公正的地方都暴露了出來,根據本土改劇情,根據本土的問題進行思考,肯定是更有共鳴的,而許多類似舞臺劇的元素也由這些老戲骨們的演技加成達到了完美,使之藝術價值更上了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