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的“门”、张江的“树”、陆家嘴的“楼”……这些“网红”都跟这片试验田相关

上海1.jpg

外高桥的“门”、张江的“树”、陆家嘴的“楼”……这些具有“网红”气质的符号,背后都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和“闯”的故事。

2013年9月扬帆启航,经过总体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和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到去年8月临港新片区的成立——六年多来,这片改革试验田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6.4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的1.8倍,新设外资企业1.2万家,累计实到外资331亿美元。

外高桥的“门” 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

外高桥保税区,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诞生地,这里共有8个出入的大门,门内和门外连接着的正是广阔无限的全球市场和不断升级的国内市场。

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当天,经过一个月昼夜奋战的基隆路2号门改建工程完工:一改传统的框架构造,采取完全开放式的设计理念。两天后,中国首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外公布,迈出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

这张单子推开了一道市场开放的大门。在如今的浦东,95%以上的外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截至目前,54项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中,包括外商独资医院、认证机构、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50个首创项目已相继落地。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天生具有开放的基因,而外高桥的“门”无疑是最佳象征。

前几天,基隆路上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这标志着离岸贸易这一新型模式由重点企业参与试点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阶段,可大幅降低跨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物流运营成本。

去年,浦东率先“破冰”,发布支持离岸转手买卖的若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有47家中外资企业获得离岸转手买卖支付汇兑便利支持,占全市比重超过90%。作为首批试点企业,德国光学巨头蔡司集团在外高桥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其首席执行官谢磊告诉记者,“离岸贸易”是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一招,“这一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

上海自贸试验区正计划推出针对离岸业务的财政扶持政策,降低企业开展离岸业务的税收负担,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将离岸业务打造成新的增长点。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我们现在力推离岸贸易,就是在为未来谋篇布局。”

张江的“树” 制度创新打破固有桎梏

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如果把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比作一片树林,那么,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就是用改革的方法彻底打碎了一棵棵树苗向上生长的桎梏,更多参天大树正在呼之欲出。

坐落在哈雷路上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手持多个在研的抗癌新药。“呋喹替尼是首个在国内发现、研发并获批的治疗结直肠癌的抗肿瘤新药。如果没有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这项制度创新,中国第一个本土研发创新药不会这么快就上市。”公司资深副总裁崔昳昤告诉记者,这项先行先试解决了成果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难题。

张江被称为中国“药谷”,目前拥有国内最完备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集聚着众多创新型研发企业。但在过去,受制于原有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捆绑”的新药审批制度,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迫于产业化压力,往往被过早转卖,有的甚至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难以为继。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为医药研发企业松了绑,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相分离,大大降低了新药产业化的门槛和成本,激发出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浦东新区科技经济委主任唐石青看来,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重点产品和领军企业的带动,更需要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支撑。经过多年蓄势,生物医药产业已在张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并集聚起各种产业要素。

去年年底,和记黄埔抗肿瘤药物产业化基地项目宣布与张江科学城签约,总占地面积43亩,总投资额约1亿美元。

“我们之前专注在张江做创新药研发,共有8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产业化的土地空间。”崔昳昤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四年内建成一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基地,“从创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到创新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期待更多生物医药企业在张江茁壮成长。”

陆家嘴的“楼” 持续注入发展新动能

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至陆家嘴,陆家嘴成为金融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主战场,这也给整个区域的发展注入了高含金量的新动能。

楼宇经济历来是陆家嘴金融城的重点产业,目前这里已成为全球楼宇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一幢幢摩天大楼里,越来越多的“第一”不断诞生——国内首家外资独资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今年1月开业,国内首家新设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摩根大通证券也在3月宣布“云开业”,更多具有首创性、示范性意义的外资金融机构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今年以来,又有三家国际资管机构落地金融城,包括英国第一大、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第11位的资产管理机构励正集团注册了励正法通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超过200年历史的德国私人银行H&A设立了外资资管公司颢科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私人控股公司美国嘉吉集团旗下另类资产投资管理人嘉沃投资设立了不良资产管理机构上海研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全国共有25家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备案,其中22家落户陆家嘴金融城。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颖表示:“疫情之下,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陆家嘴的各项服务都没有停顿,反而还在提速。”

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与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起紧密的联动机制——创新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累计开立账户13.2万个,本外币融资总额1.7万亿元;率先推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双向跨境资金池等一批金融创新试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张宇祥表示:“面向未来,陆家嘴金融城将以制度创新为带动,继续提升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

作者:本报记者 唐玮婕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