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辛勤的農人們,是怎樣一步步不再淳樸的

著目歷史,覺觀天下。

因為最近看了很多的文章以及下方的評論區,心理感慨很多,所以今天想來聊聊這個話題。

淳樸厚實”一直都是用來形容農民的詞彙,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大家從小背到大的詩句。

那些辛勤的農人們,是怎樣一步步不再淳樸的


餐餐不易米,是我們對於糧食最開始的認知,農民,幹著最辛苦的事兒,養育著所有的人。對於他們,我是敬仰的,大家往上三代,有有誰不是農民出身呢?


那些辛勤的農人們,是怎樣一步步不再淳樸的

那麼,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淳樸厚實的農民,讓我們覺得變味兒,甚至是不再瞧得起?

當然,這裡就不說那些本來就看不起“農村人”的大城市高端人士,他們太高傲,我方不敢輕易攀比。


我想了想,大概就是在10年之後吧,社會上的這種感覺就慢慢的開始浮現出來了。

是的,這段時間也是從實體到電商興起的一個過渡階段,08年之後,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開始騰飛,得力於智能手機的發展,互聯網也開始三級跳。

七零後八零後,現在社火的中堅力量,我相信,大多的八零後都是從農村走出,想想那個時候的農村,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孩子走進城市,農村太小,眼界太小,想掙錢,只能讀書,去大城市讀書,然後留在那裡,只要你留在那裡了,對於農村的父母來說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那些辛勤的農人們,是怎樣一步步不再淳樸的

所以七零後八零後對於鄉村的情懷應該是最大的了,兒時的日子,也不會有多少人會遺忘,那時候的農村,是淳樸的,面抄大地背朝天。

九零後,大多已經在城市長大,零零後就不用言語了,對於鄉村,哪裡有什麼情懷,可能見得最多的就是“鄉村愛情”裡的勾心鬥角,哪裡有那段艱苦日子的互相扶持幫助,在他們中有一部分人的印象裡,那些“髒,亂,臭,醜”大概就是對於農民的形容吧。

聊了太多的題外話了,迴歸正題吧。

以往的農民是淳樸的,有過農村生活的都還有那段記憶,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記憶也開始變得似乎不太準備,無論在哪裡,每年總會有個節日讓人回到故鄉,經濟的發展讓我們每一次回到故土都能看見實質性的變化,記憶的中土屋黃牆沒了,變成了鋼筋水泥,泥巴路十字路都鋪消失了,路寬敞的可以行兩輛車。

看見這種改變,每個歸鄉遊子心理都應該是高興的,可是。。。。

總是又會忍不住的再內心問自己,為什麼再也找不回當初的感覺的,每一次回鄉,總有些熟悉面孔的可愛老人再也不見,少年玩伴也定居都市。

斤斤計較還是如常,以前窮,大家都計較,可是日子好了起來,這種計較卻讓自己越來越不舒服,這時候內心不自覺的就聯想到“尖酸刻薄"

真的是自己變了嗎?其實,是大家都變了,老一代的農民們都已經不能再出現,中年人和年輕人也沒有人願意呆在農村。

只有少量的人老人還還繫著情懷呆在這裡,守著不知道什麼時候無法在種植的土地。


那些辛勤的農人們,是怎樣一步步不再淳樸的

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互聯網與經濟的騰飛,錢!似乎越來越不像錢了!想要去找尋兒女的農人們來到城市,渴了,想喝水,他發現了,一瓶隨處可見的水,甚至於不夠口渴萬分的自己和兩口的水,售賣的價格卻比自己辛勤勞動熬過春秋的糧食還要高。

自己一畝地的收成,甚至於不足以在這個城市之中一日的費用,心態,也就在這種時候發生了變化。


那些辛勤的農人們,是怎樣一步步不再淳樸的


這張圖,可能視大家閉著眼睛都是畫出來的圖片了,被修改調侃了無數次,什麼蘋果滯銷,土豆滯銷,哪裡滯銷,哪裡就有這張圖。

回到農村的農人們發現自己的辛勞現在如此的不值一提,有些,就不再種地,趁著自己還能勞作,去了縣城找份體工,地自然也就荒廢了。

荒地,自然也有人看見商機,創業的城市中人,來到了農村,承包了這些荒地,大規模的種植高收益農作物,比如逗你玩,蒜泥狠,還有一些瓜果,畢竟現在什麼價格高?水果!

而另一些,在看見他們這種操作下,變化了方向,也跟著種植,畢竟上了年紀的農人,不會知道市場方向,只能跟著模仿。

第一年看著他收益高,自然會跟著模仿,模仿,自然滯銷。

可是,你不能說他們壞,只是在這個水比糧食價格高的時代裡,他們沒了方向。

而那些直播或者視頻中喊著“ 幫幫我們”的農人,大家看看就好,都是無良的運營團隊的操作而已。老人,怎麼可能會有這些操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