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源于《论语》“雍也篇”中的成语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浩若烟海,灿若星辰。

而《论语》作为国学儒家经典之作,一直被奉为圭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主要内容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怎样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实现安邦立国的伟大使命。

《论语》这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中华文明。书中也产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警句格言,广为流传,从今天开始我们每天分享部分出自论语的成语,今天分享的成语全部出自《论语》雍也篇。

那些源于《论语》“雍也篇”中的成语

文质彬彬

(一)行不贰过

(二)迁怒于人

【成语释义】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成语释义】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点评】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三)肥马轻裘

【成语释义】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原文】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注释】周:周济、救济。

【译文】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点评】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也是当今世界所提倡的处世哲学。

(四)犁生骍(xīng)角

【成语释义】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

【注释】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骍且角:骍:音xīng,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用:用于祭祀。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点评】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五)箪(dān)食瓢饮

(六)不改其乐

(七)不堪其忧

【成语释义】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成语释义】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成语释义】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点评】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指的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八)祝鮀(tuó)之佞(nìng)

【成语释义】指的是祝鮀,春秋卫人,规范化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原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而:这里是“与”的意思。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九)文质彬彬

【成语释义】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些源于《论语》“雍也篇”中的成语

(十)敬而远之

(十一)先难后获

【成语释义】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成语释义】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知:音zhì,同“智”。务:从事、致力于。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十二)乐山乐水

【成语释义】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十三)行不由径

【成语释义】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径:小路,引申为邪路。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十四)博文约礼

【成语释义】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 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 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十五)从井救人

【成语释义】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陷:陷入。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十六)博施济众

(十七)立人达人

【成语释义】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成语释义】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施:旧读shì,动词。众:指众人。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夫:句首发语词。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那些源于《论语》“雍也篇”中的成语

仁者乐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