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寒冷冬日,蜗居在家看电影。作为2016年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思悼》,发人深省又充满泪点,唯一的缺憾是结尾部分过于完整,东方式的圆满叙事反而未给影片留下思考的空间。

故事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朝鲜英祖时期的世子被王(父亲)寄予厚望,却因无法适应权威和礼法要求,加上王对权利失控的恐惧,在臣子面前羞辱及压制他,最终导致父子关系破裂,王为了维持至高无上的权威,遂将半疯癫状的儿子关进米柜饿死。

《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剧中,王一直强调学习与礼法的重要性,即便世子不喜欢当王,不喜欢权利,只希望父亲一个温柔眼神和一句亲切的话,在帝王之家却是难以企及。正如王说的,普通百姓宠爱孩子天经地义,帝王之家养孩子等于养仇人。

由学习和礼法所确定的权威,最终杀死了太后、世子,并令世子生母李氏等人活在终身自责和愧疚中。换言之,权威之下死的人固然死了,未死的人也都因为沉默和屈从双手沾满鲜血。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无法逃脱的局面,似乎是吃人的权威和礼法必然导致的结果。

《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剧中有一幕尤为感人。王因有人举报世子种种不轨行为而大发雷霆,内心里他是相信世子不会谋逆,但为了权利的稳固,仍决定以此为名惩处世子。于是他大声呵斥“你的存在就是谋反”,这句话成为了压垮世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性被长期压制而陷入疯癫的世子,从棺材里爬出来(他给自己挖了坟墓,并睡在棺木中),提了一把长刀要实践王所谓的“谋反”。

世子来到王的住处,在窗外听见王和世孙(世子之子)的对话,王问世孙,世子在他生母(即世孙的奶奶)六十大寿中,是否让世孙拜了四拜,四拜是对王和王妃才行的大礼,这是否有违礼法。

《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世孙说“即使爷爷不是王,孙儿也能拜上百拜千拜”。

王问“为什么”。

世孙回答“人在先,礼法在后”,“那天孙儿看到了父亲的心”。

由此世子放下了杀死王的念头,却在被擒获后关进米柜活活饿死。人性应先于礼法而存在,若礼法构筑成的权威,最终禁锢并扼杀了人性,礼法也就变成了吃人的工具,为权威作伥。

我看过连岳写的影评从东方孝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当然,儒家思想的忠孝礼节确实值得探讨,但我认为导演想要传达的是吃人的权威礼法如何在每个人心照不宣的自我保全策略下,成为了摧毁人性中最美好的亲情和爱情的利器。

剧中大王大妃(即太后)为了维护孙儿,与王发生冲突,王愤而宣称弃王权令世子继位,太后允诺。然而世子不愿意也无法承受成为王,于是跪在太后处所外,求太后收回成命。但太后之所以有威仪在,自然也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要收回成命成全世子,只好用自己的命来换。权威之下,人人都迫不得已地逼迫他人,最终人人成为子手。

《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世子死前,父子俩终于不再怨怼。如世子说言,王是担心被臣子抓住弱点,因此凡事战战兢兢,他也曾试图去理解,但无法按父亲的心意来迎合权威和礼法。世子死后,王摸着米柜中儿子肿胀的脸痛苦不已,完全是一个父亲失去儿子的悲伤。而这种亲近父子俩许久未曾拥有过了,直至生死将他们隔离。

《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起驾回宫,王令随从奏响凯旋之歌。一边是痛失儿子的父亲,一边是惩处了谋逆的君王,由礼法所构筑的权威再次赤裸裸地将人性撕扯成碎片。而王的残忍也在世孙的心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在这里,无人不是政治权利争斗的祭品。

影片触及了“政治正当性”的问题,当然导演无法为政治哲学的这个源命题提供任何解答。能够将权威如何使得人人成为受害者的情状,全然地展现,影片的目的已经达成。尽管结尾处的赘述有点败笔,仍然好看它角逐小金人。不知道,向来被认为是“政治正确的娱乐”的奥斯卡,是否能深刻理解两三百年前的东方文化,并产生兴趣。

《思悼》:权威之下,人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