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是不是一種幼稚?


現在教師和家長普遍反映學生成熟過早,出現了許多“小大人”,他們普遍存在心理幼稚、心理早熟、心理老化三種現象,亟待我們加以研究和解決。

“小大人”心理成熟問題

人的心理成熟程度與人的年齡大致呈正相關。

熟也幼稚待培養

“打藥催熟的水果不香,瓜熟蒂落瓜才香”,人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心理成熟標準,低於或者跨越相應年齡段標準、具有其他年齡段的一些特徵是很正常的,但超過一定的度就不正常了,小學生中的“小大人”就是這樣。

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處於高速發展期,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但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足,責任意識不夠強,有時讓人覺得很成熟,有時又顯得非常幼稚。說“幼稚”是因為他們過分地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說得多做得少,容易情緒化,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比如我叮囑新上任的幹部分一些報紙,他們往往會毫不遲疑地答應,讓你覺得他們真是“大人”了,但是過了一天未必有動靜,當你詢問的時候他們會舉出無數的理由,又顯得很幼稚,而老幹部就很少發生這種事情,即便他們幹不了,也會在開始時告訴你或者請別人幫忙。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小大人”早熟也幼稚,二是“小大人”可以通過訓練和培養真正成熟起來。

教師和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在行動上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在方法上予以指導,特別是沒有做過的事情要交代清楚;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要信任他們,指導而不代替,放開但不放任,避免出現大的問題挫傷其自信心或出現安全問題。

還可發揮群體教育的作用,有經驗的班主任會在班風、班級氛圍上下很大的功夫,目的就是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同學之間團結互助,相對地減少和彌補心理上的差距。在家裡安排孩子和父母共同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家務活、逛商場、去遊樂園、看一些電視節目……不僅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這些都是避免早熟幼稚化的有效措施。

早也不利需引導

晨報廣州專訊曾報道,某小學一年級一名學生從家裡帶了包裝精美的禮物給老師,說初次見面,請老師“多多關照”。

一個學生每到下課時就守在門邊,原來是為了方便隨時給進來的老師開門,見到老師還不停地說:“老師您好靚。”“老師您真精神。”還有學生第一天上學就掏出爸爸的名片遞給老師:“這是家父,以後有事找他。”

再看滿天飛的“某某小明星爭霸賽”、“少兒模仿秀”、“天才兒童培訓班”,其中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天才兒童、精英少年讓人不由得感嘆現在的孩子真厲害,但感慨之餘又讓人懷疑:這是成熟嗎?這樣對孩子好嗎?

幼稚未必是壞事,成熟未必是好事。早熟不等於世故,成長也不等於湮滅童趣,拔苗助長會適得其反,心理健康貴在平和。在兒童沒有積累起足夠的經驗和體能之前,保持其正常的心態和適度的發展非常關鍵。“敬個禮、握握手”、“見到老師問聲好,見到同學問聲早”就是小學生的社交生活。個別學生在某些方面具有某些長處,絕不代表全體學生都可以這樣做,也不代表這個學生真正成熟。

早熟的學生需要引導,一是注意其家庭環境和客觀環境的影響,教師和家長要溝通,統一教育方向;二是把握其性格特點,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外向的學生往往說得多幹得少,要提醒其言行一致,不要輕易許諾,許諾就要兌現;內向的學生往往缺乏和別人的有效溝通,要提醒其多和同學接觸,不要自視清高或者孤僻不合群;三是注意其生理與心理發展的變化,及時予以幫助和指導,對於青春期早期經常出現的問題要進行必要的提示;四是注意其在集體中的位置和作用,充分發揮其優勢,鼓勵其發展,正確認識自我。

老也麻煩要謹防

個別學生過分成熟,超越了青少年階段應有程度,甚至比成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一旦發現應該馬上引起重視。比如過於沉穩,顯得老氣橫秋;過於消極,出現厭世、冷漠的傾向;過於暴躁,出現仇視、敵對的情緒……都是非常值得關注,必須予以處理的。

近兩年流行一些內容不健康甚至帶有暴力、黃色內容的童謠,比如“上學背上炸藥包”之類。許多學生可能就是因為好玩才說,但也不排除有些學生過早產生逆反情緒和行動過激等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的想法。

不管是老氣橫秋、冷漠厭世還是暴躁記仇,都是成人社會的一些消極因素,這種因素永遠不是主流,更不應過早地反映在學生身上。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如果發現有這樣的苗頭,一定要及時地予以糾正,任何的遲疑都等於縱容,最終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峰之謎


題主問:早熟,是不是一種幼稚?

不不,本人認為恰恰相反,早熟是成熟的進步。是一種好事,現在社會充斥著種種不和諧現象,比如小孩和大人分別去菜市場買菜,相當一部分小孩就容易被騙,或者多花錢等等,所以早熟的人心態好,事看的明白,所以早熟絕對是一種好事。



天中時刻


生命的生長,是循序漸進的,一階段一階段,過早的結束某一階段或越過某一階段,直接進入下一個階段,都是不好的,必定留下心理障礙的。早熟並不是一種幼稚,而是一種畸形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