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快速了解一个学科?请收下这份阅读学术书籍的入门指南

不知道大家读书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听学术讲座,主讲嘉宾说的每个字你都听清了,

连在一起你就听不懂了;讨论课上同学轮着发言,到你了,支支吾吾半天也没张开嘴;导师布置给你的任务也总是拖拖拉拉完不成,一被导师召见就吓得不行

我有。而且这可以说是我研一时候的常态。

本科时原本没打算考研,根本不关注学界的学术动态,甚至连专业书也没好好看过几本。虽然侥幸考上了研究生,但刚开学,我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就立刻显现了出来。

那段期间我简直小白到不能更小白,每次讨论课对我而言就是噩梦,即使事先写好了稿子也念得磕磕巴巴,更别提发言的深度了。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读书报告,我在PPT上列举了代表人物涂尔干和杜尔克姆,结果老师和同学纠正我这是同一人名的不同音译,可以说是很尴尬了。

经过这件事,我痛定思痛,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然而,学术研究的门槛还真不是想迈就能迈。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我蹒跚前行,产生了太多困惑与疑问,也走了很多弯路和岔路,最后终于算是有了一点点感悟,摸到了一点点门路。

也正是因为当初的艰难前行,我逐渐摸索到了如何通过阅读学术著作,迅速了解一门学科的方法。

想不想快速了解一个学科?请收下这份阅读学术书籍的入门指南

想要系统而快速地了解一个学科,首先要读的就是通识性著作。先要梳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脉络。

在学习任何学科之前,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这个学科搭建框架,试想如果连最基本的骨架结构都没有,即使我们得到了“血肉”,又该往哪里安置呢?

而且,只有在我们了解学科框架之后,我们才能够开始真正认识这个学科,不然我们总是在“瞎子摸象”,永远看到的都是不完善、不客观的局部,这很容易对我们产生误导。

很多人会担心通识著作学术性不够,确实,深入浅出且学术性强的通识著作很少,但是学术讲求的是“深度”和“精度”,而向下挖掘的前提,就是认识和了解。

因此,对于那些基础性的著作,我们应该早早读起,先对整个学科有个浅显的印象,再不断地描摹与加深。这是我们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一定要打好“地基”,不然日后“补课”会很麻烦。

想不想快速了解一个学科?请收下这份阅读学术书籍的入门指南

等到对学科的整体框架有了概念,就要去读该学科的经典著作,了解学科研究中最精华的部分。

在懵懂无知太年少的年代,一定要读经典。就像学历史要读希罗多德,学哲学要读亚里士多德一样,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必读的经典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学科目,更快地步入学术领域。

不过在读经典时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下,第一,对于书中观点不可尽听尽信,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所谓经典,它们虽是学科历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但绝不是对真相的盖棺定论、对事实的解释垄断,里面很多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被推翻或者过时。就像我当初抱着“经典绝不会出错”的想法读《西方哲学史》,结果卡在其中一个观点上久久不能理解,还是在导师告诫我不可能盲目相信之后,才豁然开朗。

第二,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我们不能因为它的观点落后或者被证伪就全面否定经典的价值,还是要认真阅读,吸取其中的精妙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典的作用往往是奠定我们的学科理念,培养我们的学科素养,启发的我们学科思维,

这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持久动力。

第三,读经典也要有先后之分。要先总后分,先易后难,先早后晚。所谓先早后分,也就是说我们要先阅读具有总体概括性的,等有了大局意识后再阅读那些细枝末节的将会更容易理解。先易后难则是是先阅读好理解的奠定基础,再挖掘更深刻的。先早后晚倒不是说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读,而是在一些书籍包含逻辑关系或承继联系时,我们按照这条线去梳理会更有助于我们对其的把握与串联。

想不想快速了解一个学科?请收下这份阅读学术书籍的入门指南

在读完通识性著作与经典著作后,就可以阅读一些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的著作了,这样有助于我们触类旁通,多维思考。

现在的研究趋势是一种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趋势,因此仅仅掌握本专业是无法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从其它学科中汲取养分,学习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角度,这样才能站于群山之巅,将天下美景尽收眼底。

而且这样也能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研究视野,从而帮助我们在学术上“大开脑洞”。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往往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以便另辟蹊径。

再之后就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及自身喜好去选择更多的学术书籍来阅读了,这样能够让我们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更大地激发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想不想快速了解一个学科?请收下这份阅读学术书籍的入门指南

在选取书籍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名家和名出版社的作品。不是说不出名的学者或者小出版社没有精品,而是概率比较小、筛选起来比较麻烦,尤其在时间紧且水平低的时候往往会浪费我们的时间甚至误导我们的方向。

名家不局限于古今中外,只要是学术领域中的大家,就都值得我们去阅读他的书,贴近他的思想。

好的出版社也有很多,比如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等等,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还是要根据自己所研习的科目进行具体地选择。

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所读书籍的脚注和参考书目,这本身就是一份质量极高、针对性极强的“书单”,我们可以利用这份书单顺藤摸瓜,找到更多优质且相关的书籍。

此外,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书籍这个载体,还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集,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资源,都应该成为我们增长学识、培养能力的阶梯。

比起书籍,这些学术资源观点更多、观念更新、材料更广,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还能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术规范。

想不想快速了解一个学科?请收下这份阅读学术书籍的入门指南

我的英语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位教授朋友,这位教授曾经对她说,自己可以在一个月内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因为所有学科的原理和学习方法都是相通的。

听到的时候我并不是很相信,而现在悟出点门道之后,觉得确实很有道理。

学习任何学科,不都是要学习它的学科框架、学科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流派、理论、研究方法吗?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与学习方法, 就可以在很短的时候学习到一门学科。

知识的路上没有捷径,但有好走的大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