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離開友邦?

我為何離開友邦?

一直在路上

2019年11月19日晚。

9點到10點間,在職場的銜接訓練教室,聽到了我轉行以來,最打動人心的一場分享。

這個分享嘉賓來自明亞廣州分公司,是公司裡的明星式人物,因為她不僅個人業績好,帶領的團隊業績也很棒。當然這些都不是足以打動我的地方。

直擊我心靈的,是她轉行以來知行合一的“成長性思維”。

當然,寫這篇文並不是為了簡單地把她的講稿聽寫下來,而是想結合她的一些觀點,記錄下一點自己目前為止還不是太成熟的從業心得。

一、感謝友邦,讓我踏上了“賣保險”之路

如果一定要讓我總結個人在友邦的收穫,想來想去,我還是願意把它的“功勳”記在“成功吸引我去賣保險”上。

先說明,在深入瞭解友邦前,我對保險行業的認知,是停留在2010年前後(那幾年媽媽陸陸續續為家裡人配置過平安、新華的一些險種)。

即便後來我在銀行的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少保司專員,但他們整體給我留下的印象,也未曾改變我對保險業務一線人員的原始認知:

沒學歷,找不到好工作,產品推銷,無太強專業水準。

但這些原始認知,卻在接觸到友邦而逐漸改變。

知乎上也有人在問,

“為什麼身邊那麼多人去了友邦保險?”

我分享我部分的回答:

“在我看來,歸功於友邦在營銷人員的定位上,應該是行業內最先做轉變的。保險行業的一線人員素質過低,已經羈絆了這個行業發展數多年,直到現在,這個現象也沒有得以完全轉變。然而,從友邦進入中國及其業務開展區域看,這個保司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它不會去和平安、國壽拼規模,它就率先走好(領先其他外資)在中國北上廣深蘇這些一線區域的精緻化路線,即可。友邦先積累了一批行業裡較高素質的營銷員,在輔助於公司肯在打造營銷員人設上花大價錢(比如一些外國原版引進的課程、高端的獎勵機制),讓人才在它的體系內形成了良性循環。

所以當大家在觀望這個行業,在考慮要不要入行,還在自己心中與保險行業這個LowB 的傳統口碑做鬥爭的時候,看到那些有優質背景的人都是加入了一個叫做友邦的保險公司,既然會有從眾的心理,跟著選應該沒錯吧。對,這就是這些優質營銷人產生的信任背書。”

那麼,就像上面自己寫的一樣,在我決定從銀行離開但並沒完全想好下一步棋的走法時,只肉眼看到了一個新的優質人才聚集地——友邦北京分公司。於是報著“應該不太坑的”論點,加入了這個龐大的隊伍。

甚至還有知友問到,“準備改行進保險行業,面試了友邦,基本沒問題,但這個選擇真的好嗎?”,我也給他如下的回答“如果題主是已決定轉行保險業,在選擇公司上有所遲疑,作為前友邦代理人的我,個人認為從友邦開始這份事業未嘗不可。理由如下:友邦的培訓相對正規;友邦的業務員素質整體較高,有很多可供學習和參考的工作方法和習慣。”

是的,這裡提到了可供參考的工作習慣。記得在梁寧產品思維30講中,她曾講過一個觀點,就是建議在校畢業生先去大公司求職,因為在大公司新手們會學到“工作套路”。

所以保險業務員的一些從業基本功,在友邦強大的培訓體系下,一個0基礎跨行而來的新手“白板”很快就能被教出來一二來。

二、離開友邦,明確我的價值

接著上面的回答,就有知友問到我,“那既然你是推薦入職友邦的,又緣何離開”

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目前我個人知乎回答單篇點贊量最高的:

首先,我想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這個決定是從日常工作中的觀察和思考中日積月累形成的。

1.新人班開班速度和規模屢創新高。看著一批批新人蜂擁而至的加入友邦,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個潛在客戶身邊會有越來越多友邦的營銷員,那麼客戶憑什麼來選擇我?

2.友邦傳遞給營銷員的價值觀是:為愛奔跑。帶給客戶保障,彰顯愛與責任。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種價值感是保險這個金融產品固有的屬性——正外部性,和由誰來銷售出這份保單沒啥關係。因此我自身並沒有通過“銷售”這個動作向外輸出什麼價值。那麼除了是一個簽單員,我自身的價值究竟來自哪裡?

3.永遠繞不開的增員話題。甚至為了吸引潛在增員對這份工作的好奇和嚮往,組織了很多動機並不純潔的活動,為了就是凸顯“各種好”。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了能有躺著就能賺錢的被動收入而不斷髮展隊員,這究竟是在做保險還是在做“chuanxiao”?

4.平安說平安是最大的,友邦說友邦是最值得信賴的。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們都在說自己是市場最好的,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成趨勢的消費者選擇:互聯網保險、香港保險,難道在平安人或者友邦人的眼裡這些消費者的選擇都是不正確的麼?

我就是帶著這上面4個問題離開的。

之所以有以上4點困惑,現在回顧看,大概率是因為友邦傳授的那些“套路”並未與我的心產生鏈接

開始覺得好奇好玩,有種新鮮感促使著我去隨著友邦新人培訓的號召而行動。但當新鮮感退去,我就會發現“三訪”、“三講”、“朋友圈經營”這些看似套路動作的背後,我再也找不到支撐下去的那個“why”。

離開友邦進入經紀,雖然看似,是我在找了許多類行研報告,看到整個行業人員流動及產能變化的趨勢後,做出的偏於理性的決定。但實則,看到研報數字只是表面的原因。

更深的原因。

是在19號那天晚上,在廣分優秀經理的分享中,我得到了答案。

她分享瞭如下圖的認知模式:

我為何離開友邦?

NLP思維邏輯層次

覆盤在友邦的十個月,我經歷的正是從下至上的思維邏輯蛻變。

環境層:當新鮮感過後,我個人開始感覺與友邦職場打造出來的氛圍格格不入。如果找一個詞來類比那個環境,我想我會用“造星工廠”做概括——高大上,但卻隱約間缺少些務實。於是我在環境層上的轉變就是,開始較少參與團隊組織的“華麗交友會”,無論是對內的還是對外的。

行為層:作為新人被教了許多拓客技巧,例如為了“三訪“而“尷”訪、以“演練”為幌子找客戶練話術、直接要介紹名單等。雖然作為新人,我也小規模嘗試過這些“套路”,但試過後,我能感到我內心依舊是抗拒的。“知行不合一”肯定會帶來陣痛的。直到後來才看透,這些模式都存在一個類似的問題:營銷員們被“教育”形成了急於讓客戶為自己做些什麼,為自己提供便利的思維和行為慣性。

能力層:初期的生存,失敗次數肯定是多於成功的。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會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足。於是不少的同仁就開始鑽研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銷售能力等等。我處在這個階段看過很多書,例如《信任5環》、《掌控談話》、《你的顧客需要一個好故事》《給成交一個理由》……但即便如此,我依舊覺得之後的每一天都過得昏昏碌碌,沒有重點。

為了能好好梳理“賣保險“這件事情。在今年年初我還認真地思考了自己的商業模式畫布。

我為何離開友邦?

個人商業模式畫布

在價值主張這個版塊,即我要怎麼幫助他人上,我發現針對銷售這件事,我的價值觀,即我認為更重要的,已經從讓對方認可“我是好的/對的”轉變為“幫助對方選擇,協助對方做決策”(羅胖分享的梅奧診所精品完備性策略也給我很多啟發)

看到這裡,你們也許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下三層的努力卻仍覺得於事無補。

一切都因為我的上層選擇已經開始悄無聲息地改變了。

三、選擇經紀,定位身份

在身份這個層面上,一直到今年七八月份,當時我已經離開友邦代理來到明亞經紀,但仍在嘗試想清楚一個問題“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賣保險的”。

因為作為經紀人,各位同仁身上都是有銷售和諮詢顧問雙重身份的。而且通過不斷熟悉新公司的周圍環境,也觀察到不同同事體現出不同的特質,有的銷售力更強一些,有的諮詢力更勝一籌。

因此在我看來,雖然在經紀公司,同事之間都有一個相同的工作角色——保險經紀人,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在不同人之間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

直到有一天和團隊長的談話,我很明確地向她提出了我的價值主張。雖然並沒有得到她的認同。目前,我個人的身份定位是:對於一個正在或者打算規劃保障方案的個人或家庭,我願意成為他們在這件事務上的嚮導

什麼是嚮導在我看來,那就是走完這條路的主人公永遠是客戶本人,而我就是在他們身邊默默陪伴,並給予支持和起到一定導向作用的那個人。

但我也一直存在一個疑惑,雖然我願意成為那個嚮導,但畢竟公司不會分給我客戶,那我的客戶究竟從哪裡呢?

而在19號的晚上,向舒經理的一段話給到我很大的啟發:讓自己成為那個足夠亮的燈塔。雖然開始只能照亮一小片而已。

相對於傳統保險從業要求的一日三訪、五訪、六訪,我更願意帶著甘願做嚮導的初心,將自己在行業中所學所思所經歷的一切,以文字的形式向外發散,並持續耕耘。因為這樣做在我看來,比單純物理意義上的拜訪更有意義。

總之,用輸出倒逼輸入式的積極主動,一來能讓我不辜負那些已經給予我信任的客戶,二來能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值得被信賴。

感謝你耐心看完這三千餘字的心聲。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