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上)

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上)

庚子年至,有一读书人从他的一个朋友处得一上联:“屋上仓中能搞定”,并向他求下联和横批。他一看,这“屋上”是庚子;“仓中”是戍子,都是老鼠,这“中”不好对,又不能改,几天折腾,写了十几句下联,他自己都不满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河南的老乡最爱说的一个汉字就是“中”,每当要表达高兴、点赞、同意、感谢等意思时,河南人都会说:“中!中!”,既简单又易懂。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简,外国人都感到中文很难学。河南地处中原,而中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基脉之一,圣人老子就诞生在河南.就在人们不断探索宇宙和世间的真相和真理遇到困惑时,只要你愿意并潜心研究,都能在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并有所收获。按照这个思路,上面说的对联的下联和横批也就油然而生。下联“古往今来会当家”。横批是:“见谁都怕”或“谁见都怕”任选一,作业也完成了。

一、中理念无时不在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至今138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从无中生出了物质同时也产生了时间。时间到底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解释五花八门又晦涩难懂,能把人绕晕。其实,应用“中”就可以通俗地解释时间,这里的“中”,就是现在或当下,时间是过去的年月日子。年月日不难理解,“子”就是时辰,古人燃香记时,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现代的科技已成功造出了三千万年才产生一秒误差的超精密原子钟,可以满足对时间精确的要求。另外一点就是“中”是动态的,它一直向未来的方向运行而不会停下来,并且一去永不复返,这就是时间无时不在。至于说到时间频率会因速度和空间维度而改变是可能的,那是神级高维度文明才能解释的。“古人未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地球诞生到人类进人原始文明至今,我们认识了时间的伟大和宝贵。


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上)

二、中理念无处不在

现在或当下是中;天地人,人是中;世间万物是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九大行星围绕着它运转;地球也是中,月球作为一颗显得有些过大的卫星也在绕着地球运转并时刻保护着它免受不速天体的碰撞。人们惊叹!真是完美之极,是什么力量做到的并且亘古不变!在微观世界,中也无处不在,细胞核、电子、中子……所有的物质存在都离不开“中”。这就是自然,只有自然才能解释自然。面对自然的无尽、无量、无所不能,还有太多的不可知和不可说以及说不尽的自然奥秘和自然真相,作为人类的我们,已经穷尽了我们的智慧和语音,唯有敬畏和赞美以及感恩自然,并且是真心和有实际行动的。


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上)

三、中理念是事物对立的粘合及包容,最后达到统一,核心是“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三”和“冲”都可以理解为“中”。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像矛盾、善恶、美丑、强弱等等,而天地、阴阳是世间万物中最大和最广的。这些对立其实是极端的表述,现实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中间部分”。像贫富,真正的世界级、国家级的富豪和贫困人口都是少数,而90%的人都是处在“不太富”和至少能生存的状态中,并且由于各国政府和有善举富豪们的资助,因天灾人祸、环境恶劣、文化落后等因素导致的地区和人口贫困,已向致富方向转化而脱离了生存危机。像我国实施的扶贫致富计划。

阴阳在一年的表现为冬和夏,冬至和夏至是阴和阳的极致,而秋和春起到了阴阳的缓冲和过渡。阴在一天中的开始为中午11时,阳在一天中的开始为晚上11时。阴阳周而复始的和谐运行,为万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可能。“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和为贵、和平、顺和、共和、和气生财等。


论中—探索万物之道(上)

四、中理念是万物生存和繁衍的平衡要素,核心是“度”

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水(PH值在7左右);空气(主要是比例适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60度至零下60度)。当然,少数生命能突破这三个条件的极限而存活。地球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完美地满足了世间生命生存和繁衍的需求,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存的环境更是得天独厚。以水为例,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又回到陆地变成淡水以满足陆地生物的需求,还有就是把水以固态保存在地球气温零度以下的地方,像地球南北极的冰山和高寒地带的冰雪。这样既保持了海水盐碱度和海平面的平衡又为陆地生物和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和“刚好”,而这“刚好”就体现了“度”。生活中也有太多的例子,美食家们认为厨师最高的技艺是“放盐”和“放碱及调料”,既能保持和增加肉菜的鲜美又能吃不出盐的味道,这就要求“刚好”。人们都推崇善良,但过度的善良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有些灭绝的动物就是因为过度善良。大熊猫和考拉等可爱善良的动物,要不是人们的刻意保护,可能早已面临灭顶之灾了,所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有时“过之”比“不及”更可怕。(未完见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