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銀王故里 寶丰遺蹟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張彭八故里

公元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當上洋的張榮壽公生下張彭八的時候,恐怕他當時怎麼也想不到,他的兩個孩子,張魏六公與張彭八公日後在整個國家遭遇內憂外患的時候,會為大明王朝做出如此大的貢獻:捐銀幾十萬兩。

上洋肇基始祖張開元是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由古田遷居至上洋村北面的仙風山,後經神示,翻山越嶺,來到上洋,見上洋地勢平坦,四周奇峰競秀,周圍美景環布,美不勝收,便以此地為肇基,在此立業取名上洋,同時上洋又名“松鶴之鄉”。
上洋它南有中華奇觀之稱的鯉魚溪,(與鯉魚溪僅隔著一片田地)距縣城六公里,北倚仙風山,面朝雙筆峰。

張彭八少年時即見過人天資與才智,人長得身材高大,器宇軒昂,髯須有如鋼絲,觸杯有聲,彭八公的父兄早年也曾有在山裡煉銀,並在福州開人參行,金銀行,是東洋富豪。


周寧煉銀史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據《周墩區志》記載,周寧早在宋元祐年間即有采礦歷史,從(1086--1094)年至紹熙(1190--1194)年間有過近百年的礦產開採。周寧開發銀場的歷史悠久且規模不小,據說,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御史監張鵬每年光收稅銀就進銀場四次,可見銀場獲利之豐。郭洋村因為銀場的開發,成為周寧唯一一個入宋時國家版圖的村莊。

因為採礦需要大量的礦工,在當時芹溪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採礦工人,所以民間一直流行著一句話:“井下三千採礦工,井上一萬過路客”,後因郭洋芹溪一帶地礦脈漸稀,礦主依礦脈的走勢逐漸轉向浦源鎮的圍城底,官司,西坑一帶採礦,整個礦脈達四十餘里。(現在芹溪村的村民多為當時的礦工或礦主之後)

周寧銀礦約形成於1億5千萬年前的晚侏羅紀,隨後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俯衝,熔融的熾熱岩漿沿斷裂帶奔騰上湧,引發東南沿海曠日持久大規模、強烈的火山噴發和岩漿活動,形成洞宮山一帶廣泛分佈的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崗岩,火山活動後期,富含銀、鉛鋅等元素的岩漿沿著斷裂以及花崗岩與火山岩的接觸帶侵入,富含銀、鉛、鋅等成礦元素的熔漿與火山岩產生熱液交代,銀元素局部富集,形成銀礦化和銀礦床。周寧銀礦床產於完侏羅紀統南園族火山岩中,礦體呈灰白色,主要有角礫狀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銀礦石組成,礦體形態複雜,多呈網脈狀、透鏡狀,含銀量依礦化程度而貧富不均。地礦部門稱此為周寧官司--芹溪銀鉛鋅礦點。南起芹溪村北側,北止於今李園水庫。古採礦洞所在地帶地形切割厲害,陡坡,懸崖多見但山頂平緩,海拔最高 1500米,最低800米。芹溪礦區出於高峰區,官司礦區處在山間谷地。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現場調查發現,古採礦洞大部分位於海拔800米至1400米之間高山和峽谷區,最密集地帶(核心區)為李園-圍城底-芹溪一線,處在構造裂隙地帶,基本都打在礦脈上,而且都處在銀礦品味較高的富集區,只有個別礦洞偏離富集中心。採洞既分佈於山澗谷地,也見於山頂高臺,絕大部分洞穴屬於裂隙洞,少部分為穿脈洞。分為明洞、暗洞和露天洞,槽坑等多種形式。多數古採礦洞為單一洞穴,部分洞穴有叉洞,較長的礦洞內部多為曲折形態,變向掘進,設天窗通風透光,技術有露天槽採、坑採,明洞和暗洞採用巷採、豎井,斜井有後平巷開採等方式。洞品大小不一,從數十釐米至1--2米不等,洞深度或長短不一,短者不足一米,長度達250餘米,洞內高度不一,低的不足一米,高者達數米,一些富集帶上,還見上下分層採掘的複雜現象。從保存狀況看,礦洞均未受到人為破壞,但由於自然作用,有的礦洞內部積水,有坍塌現象。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據歷史文獻記載,寶豐銀場始採礦於南宋元祐(1087--1094)年間。主要開採於南宋至明代,在1571年前廢止,前後近五百年。它是我國六大銀場之一。

現如今,這個保護區範圍內地表為天然林或種植人工林,林木茂盛,礦洞全都被淹沒在林木之中了。


徵銀以及巡檢司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嘉靖二十九年,是時的張彭八,經商發達,事業有成,兒孫滿堂,為人仗義,膽識過人,張家父子已採礦多年,隨著張家生意的擴大,財王之名遠近聞名,當時正值東南部有倭寇不斷侵擾我國邊境,北方又有韃靼攻襲,整個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國庫日益空虛。經過朝中諸臣商議之後,他們向皇帝建議,從民間籌集銀兩充國庫,養兵士,抗擊倭寇,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寧德十七都上洋村的張彭八兩代人因為多年煽銀,經商,家有巨財,可向其借銀。

朝廷決議派浙江籍新科狀元唐汝楫到上洋村向張彭八借銀,唐汝楫到達上洋後,經過新科狀元的一番陳述,激起彭八公的一腔熱血,他認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便義不容辭地答應了唐汝楫的請求,將銀兩全數捐獻給了國家。唐汝楫有感於張彭八公的豪氣干雲,十分感激,就拜張彭八公為義父,這段故事後來成為千古佳話。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唐汝楫返京後,面呈皇上,奏請批文,批文曰:官司東南西北橫直十里界內賜給彭八公任意圍城造府掌管煉銀,銀場若有貪圖錢銀的官吏到此地苛捐募銀的話,稟明即押懲辦,並擒拿送官治罪。

不但如此,朝廷還派官兵守護銀場,隨著銀礦的開發,先有監督銀場課稅的寶豐公館(寶豐遺址現位於李墩鎮的芹溪村西側),後有負責稽查防衛的麻嶺巡檢司乃至發展到建立管理東洋行縣的東洋公署。為表彰張彭八的功績,皇上欽賜耆賓冠帶,並授“恩光”牌匾,以表功績。(麻嶺巡檢司遺址現在在麻嶺村北面的古道上,精雕的石門與堅固的牆基依然保存完好)


張彭八傳奇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張彭八公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活到103歲,於1589年仙逝於上洋。

相傳,在銀場煉銀時,務必要張彭八親自在場督陣,若是離開爐場,銀子就煉不出來,若彭八公外出,必需在爐子旁邊懸掛張彭八的衣服以壓陣腳。

據說,他在圍城底藏有兩大缸銀子,並在路邊的亭子後面樹立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好多字,都是半邊的古體字,傳說只要對上所有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銀的位置,獲得銀子。說是有一個書生(算是他最有成就了)因常年在山裡砍柴,每當他挑柴路過在亭子休息時,就會在亭子後邊仔細琢磨那二十個古體字,有一天,當他終於對出十九個字的時候,突然天空中電閃雷鳴,一聲響雷響徹天空,嚇得書生抱頭躲回亭子,從此始知人的財富都是命中註定的。如今,這兩大缸白銀依然是個謎,沒有人找得到謎底。

現在浦源的官司村與圍城底村它們的村名皆因在此地煉銀而得名,圍城底現在還保存著較為完整的用於研磨礦石的石磨等物件。


張彭八故居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張彭八故居現在位於上洋村中心,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由正座和門樓,小廳,眾廳和天井連接,坐東朝西,左右分別是上洋的金山壽山,面前遠眺筆架山雙峰,故居呈“烏紗官帽”型,磚木結構,建於明代弘冶十六年至嘉靖三年(1503--1551),主居歷經四百多年滄桑,主建築分前、中、後三進,第一進中是門樓兩側為小廳,此乃洗腳廳,意指從外面回來,需在此房洗去腳上的汙垢才能進入正房。

第二進中為迎賓廳,也就是故居最為珍貴的核心建築,左右為客室。

第三進一字橫排是七透相連的房屋,中透為“藏銀樓”,廊前七個天井相連,門樓大坪前有橢圓形的金鑑池,大坪全由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鑲嵌而成,為“獅子戲球”圖案,左邊有一隻麂,右邊有一隻麋,據說彭八公用於做池子的鵝卵石是在鹽水裡面煮了半個月然後才撈出來鑲嵌這個圖形的。

觀察此圖,尚可預測天氣變化,如天氣回潮時,地上土溼石幹,這時麋鹿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可預見天氣變化,由此圖可見先人的智慧,這應該是早期最實用的天氣預報吧,同時它也是極具考古研究及觀賞價值的。

周寧銀王故里 寶豐遺蹟

古居由於文革時期的破壞和後期無人保護,整體結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正座和管家房還在,正廳木結構建築山牆為青磚砌造,兩面坡瓦頂,進深七柱減中柱,穿鬥式木樑架,全柱為木圓柱,覆盆式石柱礎,廊柱為木圓角方柱,倭角方形的礎柱,樑架和立柱用材粗大,結構簡單,採用精緻的透雕,雕木雀替,圖案為花卉和捲雲紋,建築總體結構,柱礎等特徵顯示此宏大建築為明代建築。

現今,彭八公後人在上洋當地繁衍發達,已達數千之眾,其歷代的墓葬,族譜保存完整,至今每年三月三依舊定期舉行隆重的祭拜活動。


採礦技藝與旅遊價值

明正統七年十二月,以葉宗留為首在寶豐銀場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產業工人組織領導的革命運動”被載入《福建通史》等歷史文獻。寶豐銀場與福建、浙江其他銀場相鄰。因此,寶豐銀場遺址也是研究古代礦冶工人狀況,研究產業革命的重要場所。

寶豐銀礦在已有的國保文物當中,在同時代的礦產業當中,比之蒙山銀礦、銀山銀礦、雲和銀礦,不僅是面積分布最大的、同時也是銀礦最為集中的一個文物點。

目前,寶豐銀礦古礦洞共發現有345個,為全國已知的古礦當中,礦洞數量最多的。同時,它的開採長度也是國內第一,高度全國第一。在開採技藝方面,多種技藝相結合,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採礦科技水平,且銀礦地理位置極其特殊,又保存完整,對於研究古人的多樣化開礦科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為旅遊文化增添了歷史內涵,採礦區域內是高海拔地帶,原生態保存完好,它位於崇山峻嶺當中,人跡罕至,山明水秀,生態絕佳,古礦洞或狹長幽深,或呈裂隙如一線天,可供遊客尋幽探險,加上週邊的洞宮山,天門山,九龍漈瀑布,陳峭大峽谷,白水洋,鴛鴦溪等自然風景區,又有樓坪,浦源等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在此基礎上添加古代礦業遺址公園,可以說為整個周寧的區域旅遊文化品牌提升了底蘊。


本文為肖珊整理編輯

圖片:劉庶華

排版編輯/葉寶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