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中的年味

  • 留在记忆中的年味
  • ——儿时过年的片断回忆

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年逾古稀之人了,已不再盼年,然年仍如期而至。

回顾刚解放,1952年、1953年那时,我是7、8岁的孩子,对过年充满期盼,那时过年确也过的有滋有味……

年集

腊月二十三开始赶年集了。至此,所有年货都上市了,所以我们这儿也管年集称作“乱市”集。

集上的年货琳瑯满目,使人目不暇接,鞭炮、灯笼、蜡烛、饰花、年画、糖果、调料、鸡鸭鱼肉等,过年的东西应有尽有。蒸包子的,炸油条的,炒花生的,制腊糖的,吹糖人的,吃的玩儿的买啥有啥。

市面照眼的牆上掛满了年画,有山水、花鸟,有人物、剧照,栩栩如生,光鲜亮丽。

赶集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入集市,近午时分,达到高峰,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只听,毕毕剝剝的爆竹声响起,人们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三五成群,在人缝里钻进挤出。赶一天集连块腊糖也舍不得买,就是图个热闹。

备年

到腊月二十五、六,人们就着手备办过年的供品、食品了。男人们杀猪宰羊做豆腐,煮肉炖鸡炸丸子,以备祭天、祭祖,待客之用。女人们忙着碾米磨面蒸干粮:包子、馒头、花卷、年糕,粗粮的,细粮的,米面的,杂粮的,一锅接一锅,为过年时全家人食用,请客,走亲串友做准备。

整个村子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味。这该就是年味吧!

老百姓平日里省吃俭用,粗粮伴糠菜,把精粮细粮节约下来,留待过年时食用。

庄户人家、家家户户喂头猪,养几只羊,到年终杀掉,卖肉换钱,自己落个猪头、羊脑袋,下水之类过年食用。

过年吃的好,油水大,这可能也是孩子们盼年的原因之一吧。

除夕

除夕,天一黑,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点上早已准备好的灯笼跑到大街上找小伙伴去了。三三两两,小伙伴们在相互比看彼此灯笼的样子和花饰,孩子们的灯笼各式各样,荷叶灯,莲花灯,鲤鱼灯,娃娃灯,五谷丰登灯,八仙过海灯……。有正方形的,六角形的,椭园形的,灯火把村子照得净明透亮,空气中散发着蜡油的清香。

锣鼓响起来了,这是开始放灯的信号。

据说,三十晚上百神下界,人们敲锣打鼓,点起灯笼,燃放爆竹,是为了赶邪驱妖,这也叫放灯。灯笼汇成的人流随着锣鼓队的脚步缓缓移动,每挪动几步,人群就停一停,有村里几个年长位尊的老人跪下来烧纸焚香,口中念念有词,老人们是在给诸神送钱,以求神灵佑护村民平安吉祥、消灾免祸。

许多人家还在家门口点天灯,就是用棒秸之类的柴火扎一个一人多高的柴火梱子,待到放灯的队伍转过来时,将柴梱点燃,柴借风势越烧越旺,人们纷纷点鞭助兴,顿时,烈火熊熊,爆竹声声,人群鼎沸。

点天灯是为了图个好兆头,盼在新的一年里,人们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放灯的队伍走走停停,绕村庄一周转下来,大约两个多小时。然后,大人们才陸续回家准备酒菜和年夜饭去,而玩儿兴未尽的孩子们仍不愿回家,继续在大街上听锣鼓,打灯笼,玩耍嬉戏。

闹元宵

初一一过,就闹元宵了。我们这儿也把闹元宵叫跑秧歌,又因演出大多在晚上进行,所以也叫出灯。

那时,村上都有秧歌队,每个队都有自己的演出特色和看家节目,唱吕剧的,吼梆子的,踩高跷的,舞狮子的,跑旱船的,耍落子的,演小放牛鋦大缸的,一些杂技艺人也登场献艺,顶碗、蹬缸,口吞宝剑,单掌击砖等,都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演出中还出现了一些自编自排的新节目:【招女婿】、【交公粮】、【改邪归正】、【老光棍娶媳妇】等,很受群众欢迊。

秧歌队在附近几个村中巡演,一到晚上,村村锣鼓喧天,笙乐齐鸣,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一个村一晚上能迎送五、六个演出队伍。

闹元宵一直持续到出了正月。这段日子是人们一年中最快乐消魂的时光。

2019年1月底于庆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