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身体的缺陷是无法逃避的,但是对身体缺陷的认知是会有变化的。

秃鹤是曹文轩儿童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作《草房子》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本名叫陆鹤,却因为天生的秃头,而被人戏称为秃鹤。

在曹文轩笔下,秃鹤对于自己秃头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他不仅正确的看待了自己的身体的“缺陷”,而且还“借此”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掌声。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关于秃头经历了认知、抗拒、接受三个阶段

青原惟信禅师说人生三境界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可说,陆鹤对自己秃头的认知也历经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秃头与众不同,并把秃头是可以获利的“工具”

仍在孩提时分,秃鹤这个名号并未给他带来困扰,甚至于成为一种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工具”,可以用以交换“橡皮”或“铅笔”等。

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生命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你来我往的交换中,而是有了更广阔的“自我”,开始觉察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并发现这种不同是某种“缺陷”,是一种不应当的存在。

于是他在意起自己的秃头,并变得“不再快乐”。此时秃鹤进入到认知的第二个阶段。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第二阶段:抗拒秃头,并认为这是一种身体缺陷,迫切希望改变

为此,他开始逃避学校,逃避那些曾经一起玩的同学和伙伴们,就“秃鹤”这个名字也让他觉得刺耳,好像自尊蒙受了损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同意父亲生姜而长出头发,尽管过程疼痛难忍,但是发现并没有任何变化之后,他开始无论在炎炎夏日还是苦寒的冬日都带着一顶帽子,以此来遮掩自己的“缺陷”。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第三阶段:正视秃头的事实,觉得“没有必要瞒人”

但是这种行为却被班里的同学所取笑,甚至被同学们抢了帽子扔来扔去来捉弄他。在这场捉弄中,他明白了一个事实:“我本来就是个秃子,我没有必要瞒人!”

于是他不再带帽子,无论寒冬的风有多么凛冽,都依然光着头。但是这种明白并非真正的理解并接受,而是另一种极端的抗拒,从开始的逃避到后来的显露。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秃头之后,经历两个阶段重塑自尊心

其实,无论秃鹤的行为是逃避秃头而带帽子还是接受秃头每日光头,他所希望都的只是同其他人一样“正常”的相处,他迫切地希望融入到集体中,希望老师和同学能够理解他,更希望自尊心不被伤害。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第一阶段:通过对抗来赢取自尊

成长总是不遂人愿的,在学校进行汇操表演之时,为取得好的成绩,老师怕被秃鹤的光头形象影响成绩,便不让秃鹤参与,他几经努力也未果。秃鹤在自己的学生生涯里除此切实地感觉到“秃头”给他带来的不公和酸楚,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为了挽回自尊,为了宣泄心中的酸楚,为了站在汇演的队伍里面,秃鹤采取了占据主席台胁迫老师让他参与,在汇演之时又将帽子摘掉,搅乱了汇操的队伍。秃鹤对于不公行为的对抗,造成学校的名誉受损,是他失去了关注,被同学所孤立。

对于秃鹤来说这是苦痛的,但是这种对抗的本身却是纯美的,面对学校为了获取成绩的虚伪和老师的不公,他敢于正视并接受自己的不同,敢于以一己之力与之对抗是纯美无畏的,他的这份纯美正是成人社会的缺失。

第二阶段:通过跟秃头的“和解”赢得自尊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秃鹤并没有在打击之下停滞下来,他认识到冲动下的决定无法赢得他人尊重,只能换来痛苦和孤独,更无法融入到集体之中。

于是,在学校文艺汇演之时,主动申请担当伪军“秃排长”这一角色,并为了饰演好这一角色刻苦钻研反复练习,最终在汇演之时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不仅为学校赢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自己赢得了认可的掌声,重拾起丢失已久的自尊心。

结语

再读《草房子》,在酸楚中战胜了自我的秃鹤令人动容

秃头本身只是一种身体状态,并非一种“缺陷”,只是这个状态与常态不一样。

可是当我们发现这种不一样之时,就会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觉得不安,好像周边的每一言每一语都是“嘲笑”“讥讽”,从而变得脆弱、敏感,也会因此有许多异常的行为表现,觉得不被尊重和理解。

这就需要我们直面并悦纳自己的不同状态,便会发现其实“与众不同”并不让人那么烦恼。就像秃鹤一样。

秃鹤作为同龄人中一个有着“缺陷”的人,从逃避到直面到正视这个“缺陷”经历了无数的酸楚与孤独,最终他从这些酸楚中战胜了自我,回到了那个心向往之的集体,也重铸了自己的自尊心,这种的对自尊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追求,是人类纯洁而原始的天性,更是作品纯美而动人的重要体现。


应该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值得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